德国媒体很不高兴!来自德国媒体8月8日消息说,当前的情况下,中国把稀土当成了勒索世界的工具。 最近,一些德国媒体将稀土称为中国的“武器”,并声称中国正借此“勒索世界”,这番言论在全球工业界引发了不小的波澜。稀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元素,从手机、电动车到风力发电机,都离不开它。 而全球高达九成的稀土加工产能,恰恰集中在中国。 要理解这场争议,不妨将时间拨回三十年前。当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稀土的开采和冶炼“又脏又累”,于是纷纷将这些高污染环节外包出去,中国则承接了这一轮产业转移。 那时,没有人把稀土称作“武器”,它更多被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份苦差事。 谁知三十年后,当中国致力于环保升级,力图让稀土产业摆脱污染标签并实现全产业链转型时,德国媒体的调门却变了。这种转变背后的逻辑,难免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事实上,中国如今的优势地位,并非简单的资源垄ক্ষয়ক্ষতি,而是三十年技术深耕的结果。 稀土分离技术最初由德国人发明,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工程师与科研人员凭着一股韧劲,不仅将加工精度突破至0.1纳米级别,更将冶炼成本大幅降低至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 中国建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提纯到永磁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全球绝大部分稀土加工技术专利也掌握在中国手中。 这才是工业实力的真正体现,无论是内蒙古包钢的稀土钢,还是江西金力永磁的高性能磁体,都凝结着中国产业三十年的积累。 然而,现实的工业图景却更显复杂,甚至带着一丝讽刺。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其中对稀土的依赖尤其严重。 一辆新能源汽车大约需要4.5公斤稀土,一台大型风力发电机更是需要超过600公斤。即使是德国风电巨头恩德,其风机塔筒里也埋着约200公斤的钕磁体,而这些材料的加工,目前离不开中国。 西方国家当然也尝试过所谓的“去中国化”。它们去澳大利亚、加拿大寻找新矿源,却很快发现“开矿容易,加工难”——掌握了原料,却不具备高效、低成本的提纯技术。 美国唯一的稀有矿芒廷帕斯,至今仍有七成矿砂必须运往中国进行加工。欧盟规划的15个稀土项目中,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纸面计划,声称“2030年投产”的目标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安慰。 可以说,西方国家在稀土研发领域“躺平”了三十年,如今面对中国赣州先进的自动化分离车间,焦虑感或许远超其口中的“武器化”担忧。 更进一步看,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的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去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创下五年新高。数据清清楚楚,又何来“勒索”一说? 中国以全球约三成的稀土储量,贡献了全球九成的加工产品,这恰恰是技术能力的体现,而非资源垄断。 这种论调也暴露了明显的双重标准。当德国等国将锂、钴这些矿产列为本国的“战略物资”时,中国的稀土管理政策却被描绘成“勒索”。 回想近年,是谁先在光刻机等关键技术上设下壁垒,又是谁在芯片领域大搞“断供”?此外,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稀土工厂,就曾因辐射超标问题而面临巨额罚款与停产危机,这才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真实胁迫。 相比之下,中国推动稀土产业的环保升级和规范管理,完全符合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 归根结底,稀土只是一种工业原料,没必要将其卷入地缘政治的对抗叙事。与其相互指责,不如在全球共同应对环保挑战和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寻求合作。 中国正在推行稀土追溯系统,为产品附上“身份证”,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同时,中德两国的科研机构也已在废旧稀土回收领域展开合作研究,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稀土产业的较量,本质上是工业体系的一面“照妖镜”。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卡脖子”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资源多寡,而是核心技术与完整的产业链能力。 有的网友认为“想当年,开发稀土是个苦脏累的活,又破坏资源环境,还价格便宜,西方发达国家根本不干,只有中国愿意干,现在,中国成为行业老大,自然应该有定价权和限售权,别的国家也可以自己去开发,不要瞎叽歪!”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的“美国把芯片当成了勒索中国的工具,德国怎么不说呢?五轴机床、刻光机、航母等等这些勒索中国时德国怎么不说呢?中国走自己的路,让世界都让路最好!”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下,只有国际协同与信任,才能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场关于稀土的争论,是走向合作共赢,还是继续深陷猜疑的泥沼,将考验各方的智慧与格局。
德国媒体很不高兴!来自德国媒体8月8日消息说,当前的情况下,中国把稀土当成了勒索
爱喝汽水的小丽聊军事
2025-08-11 21:30:12
0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