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您没听错,这位被美国视为“能顶五个师”的顶尖科学家,竟在1963年郑重提笔写信,请求组织给自己“降薪减待遇”。 要知道,钱学森回国前在美国享受的是何等优渥的生活! 年薪5万美元,约合1955年的12.6万元人民币,外加项目奖金,平均每月收入超6000美元;住纽约上东区豪华公寓,开劳斯莱斯,一周仅需工作三天半;美国海军甚至特批他自由进出五角大楼,参与绝密项目。 可当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助他归国后,这位“火箭之王”甘愿领着每月335.8元的工资,仅相当于国内普通厂长月薪的两倍。夫人蒋英的190元工资,还要分出100元支援亲属。“如果为了钱,我何必回来?” 钱学森一句话,道尽赤子之心。 1962年,中央号召干部减薪共渡经济难关。钱学森得知后立即行动,于1963年9月向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党委递交亲笔信:“我的工资共450元,实在过高!请求减去学部津贴100元,再按比例降低原工资……一家收入500元已足够生活,多了反而不安。” 最终,他的月薪被降至331.5元,直到改革开放都未上调。更令人动容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炊事员见他工作辛苦,偷偷做了一锅红烧肉,却被他严肃批评:“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的党性去哪了?” 说罢直接撤下饭菜。 不仅如此,钱学森对稿费、奖金的态度,更让当代人直呼“难以置信”。 1957年,他将《工程控制论》所获1万元科学奖金全数购买国债,到期连本带息1.15万元捐给中科大添置设备;苏联赠送2.6万卢布礼金,折合1.47万元,他分文不留上交国家;与合作者著书7部,稿费14238元全部让出:“我工资高,你留着补贴家用!”;1995年百万港元奖金支票到账,他看都不看,直接转捐沙漠治理基金会。 就连父亲补发的3400元遗属工资,他也坚持作为党费上交。“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句笑谈成了他一生践行的誓言。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最早的倡导者! 1992年,当燃油车仍是全球主流时,钱学森就上书建议国家“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发展新能源车! 美国日本都在攻蓄电池技术,中国绝不能等……一次充电跑300公里完全可行,我们必须后来居上!” 30年后的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891万辆,2022年数据,他的高瞻远瞩终成现实! 2009年钱学森逝世时,遗物中最贵重的是一架陪伴他60年的钢琴,见证他与音乐家夫人蒋英的相濡以沫。没有豪宅,没有存款,只有装满手稿的书柜和补丁摞补丁的旧衣。 回望那段峥嵘岁月:钱学森们用331元的工资,托举起大国重器;用补丁背包,装下民族复兴的蓝图!当某些人沉迷“财富自由”焦虑时,这位科学巨人早已用一生诠释——真正的自由,是为理想倾尽所有! 参考资料:八卷本《钱学森信札录》,记录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思想风暴 澎湃新闻2024-05-02 17:27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
静雅酒香醺月眠
2025-08-11 16:27:4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