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1942年11月,王凤麟刚在莱芜打仗,右腿让炮弹给炸烂了,做了截肢手术,安了个枣木假腿,正在马鞍山养伤。山上呢,除了他一个副团长,就剩二十来个伤员、几个军工厂的工人和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一家老小,总共三十多口人,说白了就是个后方休养所,战斗力约等于无。 唐云三,原来也是八路军,对山上门儿清。他一叛变,转头就把马鞍山的布防图、兵力、甚至后山悬崖上那根预备逃生用的绳索位置,全捅给了日本人。 11月9号一大早,日军第三十二师团和伪军上千号人,就把马鞍山围得跟铁桶似的。飞机轰炸,大炮上山,摆明了要一锅端。 王凤麟拖着一条木头腿,愣是领着这群老弱病残,靠着几杆土枪、几十颗手榴弹和满山的石头,硬扛了上千日伪军两天两夜。 日军想从南天门的主路攻上来,那条石阶窄得只能过一个人。王凤麟就守在那儿,他可是个神枪手,手里有支德国造的狙击枪。这枪是位外国传教士送的,宝贝得很。日军指挥官在山下挥着指挥刀督战,王凤麟一枪一个,跟点名一样。枪声一响,战士们就把磨盘大的石头往下推,滚石雷动的,冲上来的鬼子非死即伤。 就这么打退了日军四次冲锋。山下的羊肠小道上,鬼子尸体摞着尸体。 可人毕竟不是铁打的,弹药更是有限。到了第二天下午,山上能喘气的只剩十七个人,子弹几乎打光,人人带伤。益都县的冯旭臣参议长,一位文人,搬石头的时候被炮弹击中,当场牺牲。他老伴儿也倒在血泊里。他们六岁的小孙子,死在奶奶怀里,小手里还死死攥着一块石头片。 绝境,真正的绝境。 这时候,叛徒唐云三又跳出来了。他躲在山腰的掩体后面,拿着个大喇叭喊话:“王团长,别打了!皇军敬你是条汉子,过来吧,保证给你个司令当当!” 山顶上,死一般的寂静。回答他的,只有呼啸的山风。 王凤麟摸遍了全身,只找出最后一颗子弹。 那颗子弹,冰凉,沉重。他身边的人都看着他,有人说:“团长,崩了那个狗汉奸!”是啊,打死唐云三,太解恨了。这种小人,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王凤麟没说话,他把那颗金贵的子弹推进枪膛。他透过狙击镜,看到了山腰上那个上蹿下跳的叛徒身影,也看到了三百米外,那个举着望远镜观战的日军新任指挥官。 他犹豫了吗?打叛徒,是泄私愤,出一口恶气。但打死了他,改变不了战局,日本人照样会攻上来。可打那个日军指挥官…… “砰!” 枪响了。子弹没有飞向叛徒唐云三。它划破硝烟,精准地钻进了三百米外那个日军指挥官的眉心。望远镜“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碎成了几片。 打了这一枪,王凤麟把滚烫的空枪往地上一砸。他知道,战斗结束了。他对剩下的人说:“砸了枪,我们跳崖!绝不能让鬼子捡了便宜!” 他命令大家把能找到的被单、布条都撕开,拧成绳子,让妇女孩子先顺着悬崖滑下去。可惜,绳子在半空中断了,几个人掉了下去。 南天门的日军已经冲了上来,端着明晃晃的刺刀。王凤麟推开想搀扶他的警卫员,抓起最后一颗手榴弹扔进敌群,趁着爆炸的气浪,胸口又中一枪。他踉跄着退到悬崖边,面对逼上来的日本兵,他没再给敌人任何机会,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额头。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剩下的七名战士,也跟着他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 整座马鞍山,被染成了红色。 其实王凤麟这个人,不只是个会打枪的猛将。他是黑龙江人,1935年就去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过爆破,是当时八路军里少有的技术专家。他搞出来的“石雷阵”,用石头当外壳,破铜烂铁做弹片,成本低、威力大,把日军炸得闻风丧胆。他是个懂技术、有文化的军人。这样的人,本可以在后方发挥更大作用。 但他选择了最危险的坚守。他在莫斯科的笔记里写过一句话:“技术救不了国,脊梁才能。” 战后,老乡们在山崖下找到了王凤麟的遗体,他那条枣木假肢被一位老乡偷偷藏了起来,直到1951年才上交国家。现在,它就陈列在纪念馆里,木头缝里还嵌着弹片,底部被磨得油光锃亮。每年都有人去擦拭,仿佛还能感受到主人的体温。 1945年,人们在马鞍山下立了一座11.9米高的纪念碑,形状就像一把刺向天空的步枪,上面刻着“气壮山河”。碑上,有二十七个名字,最小的6岁,最大的67岁。
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
周平聊历史
2025-08-11 15:19: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