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在武英殿召开军事会议,拟定刘宗敏出征山海关。刘宗敏则当众顶撞说:“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亲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抽在李自成脸上,也抽醒了殿里那些昏昏欲睡的将领。他们抢了七千万两白银,个个腰缠万贯,谁还愿意提着脑袋去打吴三桂和清军? 刘宗敏不是一时冲动。他打铁出身,父亲被官府逼死,母亲饿死街头,他心里对权贵的恨,比谁都深。 进了北京城,他第一件事就是打造五千副带铁钉的夹棍,专门对付前明官员,逼他们交出藏银。 李自成原本指望“均田免粮”收买民心,可刘宗敏搞的“追赃助饷”彻底毁了这副牌。 官绅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街头冤号不断,连普通百姓都遭了殃。大顺军前脚喊着“不纳粮”,后脚就变成了比明朝更狠的掠夺者。 李自成也恼火,曾当面质问刘宗敏:“你就不能让我做个好皇帝吗?” 刘宗敏却梗着脖子回他:“皇帝归你,拷掠归我,谁也别管谁。”这话摆明了不把李自成放在眼里,可李自成没动他。 因为刘宗敏确实有功。当年李自成在潼关惨败,只剩十八人逃进商洛山,几乎要散伙。 是刘宗敏挺身而出,收拢残兵,重造兵器,才让队伍重新拉起来。后来在河南饥荒中,他们靠着开仓放粮,迅速聚起十万大军。 两人是过命的交情,一起从陕西杀出来,刘宗敏还亲手杀了两个妻子,以示死战到底的决心。这份情义,让李自成即便看不下去,也只能一忍再忍。 可刘宗敏的私欲越来越压不住。他霸占陈圆圆,抄了吴三桂全家,直接把这位手握关宁铁骑的大将逼向了清军。 李自成想招抚吴三桂,许以高官厚禄,还送去四万两白银,结果全被刘宗敏搅黄了。 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可刘宗敏不仅不主动请战,反而在朝堂上公然顶撞,撕破了最后一点体面。 没人愿意去山海关拼命。将领们抢够了钱,只想回西安享福。刘宗敏自己更不想去,他知道吴三桂不会放过他。可李自成不去又不行,大顺的根基全系于此。 最后李自成只能亲自带兵出征。可大顺军早已不是当年那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士兵们背着金银包袱上战场,跑都跑不动,更别说打仗了。 山海关一战,吴三桂与清军联手,大顺军大败。刘宗敏身负重伤,勉强逃回北京。李自成登基才四十二天,就不得不仓皇撤离紫禁城。 败退途中,李自成对刘宗敏的怨气越积越深。他觉得江山是被刘宗敏搞垮的,可刘宗敏不服,两人一路争吵。曾经的生死兄弟,如今互相埋怨,谁也不肯低头。 清军紧追不舍,一路从北京追到湖北。刘宗敏再次被俘,押往北京凌迟处死。李自成逃到九宫山,被当地村民误杀,一代闯王,落得个锄头下的结局。 回头看,刘宗敏既是李自成崛起的关键,也是他败亡的祸根。没有刘宗敏,李自成可能早就在商洛山覆灭;可有了刘宗敏,大顺军又迅速腐化,失去了民心。 他们推翻了一个腐朽的王朝,却没能建立一个新秩序。因为他们本质上还是“做贼的”,只懂掠夺,不懂治理。李自成想当皇帝,可他的班底,从上到下,都没准备好。 刘宗敏那句“大家都是做贼的”,不是反叛,而是真相。它戳破了所有伪装,也预示了这场农民起义注定无法走远。
一天夜里,李自成正要休息,陈圆圆却突然走进房中,开始解腰带,脱衣服。这一幕,把闯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