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俄这一次立场不一致!俄罗斯要求美国为投下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道歉!8月9日,俄媒刊文表示,日本每年都会举行哀悼仪式,世界各国的代表,包括美国的代表,都会参加。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美国政府为在日本投放原子弹道过歉。而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表示,美国政府既无悔意,也未认错,却越来越确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莫斯科的表态可以说毫不客气,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指华盛顿至今“既无悔意,也未认错”,还在自我催眠中越来越信自己干得漂亮。 这番话,就是要捅破联合国纪念活动上那层刻意回避的窗户纸,把“美国是核爆凶手”这个事实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中国的反应,却是另一回事,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用连续四个“坚决反对”,回应的却是“任何淡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行径”,四两拨千斤,把话题的核心稳稳地拉回到日本的战争责任上,至于美国该不该道歉,北京始终没有表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对伙伴走向了不同的叙事轨道? 表面上看,这源于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对中国而言,被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那段岁月,是刻骨铭心的国殇,几千万军民伤亡是民族无法愈合的伤疤。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客观上确实极大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从而结束了中国的深重苦难,因此,追究美国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社会看来,并不那么紧迫和优先。 而俄罗斯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二战末期,前苏联出兵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战争过程短暂而辉煌,这让今天的俄罗斯社会,对日本侵略暴行的感受远不如中国那般有切肤之痛。 他们也因此更容易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把原子弹轰炸视为一场单纯的人道主义灾难,进而对美国进行道德谴责。 不过,历史记忆只是表层,更深层的算计,藏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 俄罗斯选择此刻发难,这手牌打得一石多鸟,俄乌冲突陷入胶着,国际压力巨大,猛烈抨击美国的历史罪责,能有效转移视线,顺便削弱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道德光环”。 而且,反复强调“是谁使用了核武器”,也是在提醒世界,美国才是核威慑的祖师爷,好在核裁军等议题上向美国施压,争夺话语权。 更直接的,是把原子弹这个日本的“大伤疤”重新揭开,直接往美日紧密的同盟关系里打入一个楔子,说到底,俄罗斯是把历史问题当成了一件地缘博弈的进攻性武器。 相比之下,中国的策略就克制得多,也复杂得多,作为二战最大的受害国,中国的核心原则是,日本的侵略罪责是历史叙事的第一位,绝不退让,同时,北京也高度警惕任何第三方,包括美日自己,利用历史问题进行投机,模糊战争罪行的焦点。 在中美博弈持续、台海局势复杂的当下,中国需要避免在非核心议题上与美国直接硬碰硬,以免给对方留下话柄。考虑到中日间庞大的经贸关系,过度卷入美日间的历史恩怨,也可能干扰双边关系的稳定。 因此,中国驻长崎总领馆照例派员出席活动,官方却对美国道歉一事保持沉默,这种审慎,正是权衡多重利益后的最佳选择。 中俄的不同调,只是这场全球叙事战争的一个缩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连续两年在致辞中刻意回避核爆的历史背景,这种“选择性失忆”让俄罗斯十分恼火。 以色列官员的表态则更直接,称原子弹是“日本侵略亚洲的报应”,呼吁日本先向中韩等受害国谢罪,而在美国,主流舆论依旧是那套“挽救了百万生命”的陈词滥调。 中国社科院专家吕耀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套叙事重构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日本彻底松绑历史枷锁,为美日同盟升级扫清道德障碍,好在亚太地区复制一个“北约东扩”。 从联合国的“选择性失忆”,到美日的“广岛共识”,历史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大国博弈的对抗战场,俄罗斯把历史当武器,虽能抢占一时风头,但能否转化为长期优势还是个问号。 而中国的选择,则展现出一种更深沉的定力:与俄方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大方向上形成呼应,但坚持自己的节奏,不在别人设定的场合下出头,牢牢守住自身的核心利益底线。
日本网民天塌了,因为以色列媒体认为原子弹是给日本的奖赏,他们侵略了中国和韩国,理
【5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