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把富士康最肥的玻璃和整机组装一块块搬走,三年里从加州试产、肯塔基扩产50%,再到印度吞下全球四分之一的产能,每一步都在把利润往自己兜里装,把空厂房留给郭台铭。 肯塔基哈罗兹堡的康宁工厂刚拿到25亿美元,未来全球每一片iPhone外层玻璃都将在这里诞生,卡车一天就能拉到美国本土仓库,关税和运费直接归零。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两座塔塔新厂正在日夜赶工,苹果给下的KPI是:一年之内把印度iPhone年产量从3500万抬到7000万部,相当于一夜之间再建一个“印度富士康”。而四年前才在印度组装的iPhone,如今已占全球产量的20%,把深圳工人的平均月薪6000元直接砍到印度工人的3600元,人力成本省掉四成。更狠的是加州Mac Pro那几条试产线,苹果工程师在那里亲手摸熟了模具、治具、打样节奏,省下的不仅是给富士康的模具费,更是把“怎么做手机”这门手艺彻底握回自己手里。 幕后的故事比数字更扎心。2025年3月,苹果从印度飞往美国的iPhone货柜价值首次突破20亿美元,货运量600吨,塔塔和富士康的仓库灯火通明,郑州富士康却第一次出现招工“淡季”。为了赶进度,富士康把在印度的中国工程师宿舍改成三班倒,产线24小时不停,而郑州园区里曾经能容纳20万人的食堂现在只开了两层。郭台铭亲自飞去墨西哥蒙特雷看地,当地政府承诺十年免税,可小米、蔚来给的订单量加起来还不到苹果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价格更是被砍得只剩“友情价”。 根本原因并不是苹果想省几块钱,而是库克要一把拿回供应链的遥控器。美国大选年关税威胁反复横跳,一旦再对中国产品加25%关税,苹果若还赖在郑州,等于每台iPhone要多交150美元;印度对美出口“零关税”窗口期只剩不到一年,苹果必须抢在窗口关闭前把产能塞满。更大的算盘写在2024年财报里:苹果全年2.26亿部iPhone,美国市场吃掉6325万部,占比28%,谁能喂饱这块肥肉,谁就能在谈判桌上拍桌子。于是苹果把刀磨了三年:肯塔基的玻璃、得州的芯片、亚利桑那的封装、印度的组装,一张不靠任何人脸色行事的“美国-印度双循环”版图已经拼完。 富士康还能靠什么翻盘?郭台铭手里还剩一张牌:墨西哥、越南的新厂房和比亚迪、立讯精密暂时啃不下的精密模具。可苹果的模具图纸已经锁进了加州库比蒂诺的保险箱,下一次新品试产,库克只需要在德州奥斯汀的实验室里敲几下键盘,就能把订单分给任何一家听话的工厂。供应链的轮回从来如此:当年郭台铭用苹果登顶,如今苹果用富士康练手,练完就把锅端走。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富士康还能翻身吗?苹果这一招是高明还是冷血?
苹果的事一出来,我就知道,富士康完蛋了!不是因为印度工厂,而是因为美国制
【213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