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到了2025年,依然有“数码博主”举着手机去拍极限暗光场景,然后通过“谁的画面最亮”来判定谁的夜景能力最好。在这其中不少人只通过幼稚的“亮不亮”的判定标准,就认定小米15 Ultra不配叫夜神,你说可不可笑。
很多所谓的数码博主和机圈爱好者没有自己举起手机拍照的习惯,但却有莫名其妙的自信去定义影像的优劣标准。
移动影像在之前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比如曾经爱比的超远长焦和夜视仪,都是脱离我们的生活的对比。
这种弯路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
1.夜视仪和显微镜便于营销传播。这是产品正确性为了销售正确性让步。
2.手机厂商和市场消费者普遍缺乏影像审美。
而到了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回过神发现,所谓夜景并非是要搞夜视仪。夜景的美在于高光比和有层次的光暗过渡。真正想记录夜景的摄影师不会希望自己拍出来的是一种通过暴力多帧堆叠生成的模拟白日照片。
那些拿着白得晃眼的“夜景照片”到处赛博斗蛐蛐的用户,本质上是幼稚的。不难想象他们的手机相册里没有正常照片,全都是超远长焦和超暗场景的斗蛐蛐样张。
更不用说,暴力堆叠合成白日夜景照片的问题很大:
一是拍摄者要尽可能拍摄静止物体,稍微抖动就会造成拖影现象,而真正的夜景场景绝不会是只拍静止物体。
二是为了增强丢失细节,照片的锐化和对比度会被拉得过高,画面通透度和自然度会大水平下降。照片不自然,对于摄影来讲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违背了影像本质。
所以正确的夜景思路是什么?
一是要有真实夜感。该亮的亮,该暗的暗,以人眼为准绳。要有准确的明暗关系,以及顺滑的光暗过渡。
二是通过提升进光量来做抓拍。暴力堆叠拍不了人物动态,这是牺牲了一大半夜景真实场景。只有大的进光量才可以做到高速快门下的抓拍能力。
而这个思路,本身就是小米现在做夜景的思路。
小米15 Ultra并非毫无问题,这也是迭代的16 Ultra诞生的意义。但如果圈内对影像的认知还处在这么幼稚初级的阶段,分不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靠着8年前就已经存在着的原始的判定标准去聊影像,不主动更新自己的认知水平,不举起手机拍点照片就大放厥词,那就太悲哀了。
小米在影像上做了正确的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道路是很难走的,即便现在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太过于领先之处,但我相信小米一定是未来移动影像真正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