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一生的陈少敏 陈少敏1902年出生在山东寿光,家里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父亲和哥哥参与过革命,这给她打下了最早的思想基础。1927年,她进入潍县教会文美女子中学,半工半读,在那儿,她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真正接触到了现实的不公。教会学校制度压人,她和同学们干脆就闹了一场罢课。说实话,那时候这么做,风险不小,但她没犹豫。 同年,她加入共青团,第二年正式入党。1928年,整个党内形势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候,很多人动摇、退缩,但她却选择坚定站队。这一步,改变了她一生。 1929年,她被派到青岛做工人运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城市,她为躲避特务的追查,就利用工人婚礼这种“热闹场合”偷偷组织会议。别小看这个招,正是在这样的安排下,她带领工人发起了大英烟草公司的罢工,打了一场漂亮仗。 为了方便工作,她与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国桢假扮夫妻。两人本是革命搭档,后来逐渐产生感情,组织也批准了他们真正结婚。但好景不长,1931年,任国桢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仅仅一个月后,他们的女儿也夭折。短时间内,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她却没有倒下。只是简单一句:“工作还要继续”,她收拾心情,又转战天津、唐山、河北……继续干着她那一线的秘密工作。 天津坐牢、唐山罢工、河北办报……她不折不挠,一关一难地往前挺。她创办《实话报》时,是敌人眼皮底下偷偷做的,靠的是极高的警觉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别忘了,那可是1930年代的白区,地下工作就是跟死神赛跑。 1937年,党组织让她去延安学习。就在这一年,她在中共中央的白区工作会议上作报告,讲自己这些年的地下斗争,刘少奇评价她:“献了丈夫,献了女儿,坐狱受刑,志不移。”这不是文宣的客套话,这是实打实的评价。 同年11月,陈少敏接到毛泽东的特殊任务——护送徐特立穿越国民党封锁线。她假扮徐老夫人,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把人安全送到长沙八路军办事处。这事做得太漂亮了,毛泽东亲口夸她:“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这个评价,放谁身上都沉甸甸。 抗战爆发后,她回不去延安了,被派去河南。那里是敌占区与游击区夹缝地带,形势极其复杂。1939年,她带部队进入鄂中地区,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消灭了李又唐的汉奸部队,二是打了新街战斗,歼灭日军百余人。这两仗一打,声名大震,群众说:“陈大姐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这句话背后,是她赢得的信任和安全感。 那时候,游击战不是纸上谈兵,是真刀真枪。陈少敏不是在后方发号施令的“官”,她是骑马带枪上战场的“女将军”。1941年,她和李先念一起领导新四军第五师,打出了豫鄂边区一片天。侏儒山战役打得最狠,歼敌五千,狠狠震了敌伪的气焰。 而在中原突围时,她本可以提前撤离,却坚持和主力一起突围。穿山越岭、枪林弹雨,她没有退一步。最终,从围困中突出重围,抵达延安。 1948年,她因长期过劳患病,转入后方治疗。医生让她休息,她却反复请求:“让我出院吧,只要活着,就得让我工作。”你能想象吗?她躺在病床上,嘴里念叨的不是吃药养病,而是赶紧投身工作。 1949年,她参加七届二中全会后,主动请缨做工人工作,被派往刚解放的青岛。当时青岛情况复杂,接管城市、安定人心、恢复生产,一环都不能乱。她就这么扎下去,一干就是好几年。 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任命为全国纺织工会主席。抗美援朝期间,她带头发起“车间就是战场”的号召,推动纺织工人增产支援前线。有人觉得这口号有点“过”,但她是实打实带头干:不仅超额完成纱线任务,还筹集资金,给前线捐了相当于八架战斗机、一门大炮的装备。 她擅长总结经验,也接地气。郝建秀工作法,就是她一手推动的。这个方法被国务院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纺织效率。 1956年,她当选为党的八大中央委员,1957年又被任命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这些荣誉,对她来说不是光环,而是责任。1958年,她到河南调研,肾下垂已经非常严重,走路都费劲,但她就用布和泡沫做支撑,硬是走了十几里路。别人劝她坐车,她摆手说:“我坐车,人就隔开了,老百姓还怎么跟我说真话?” 1977年12月14日,陈少敏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她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人生也没太多浮夸时刻。可回头看,她用一生的坚持和拼搏,把“战士”两个字,写得无比扎实。
战斗一生的陈少敏 陈少敏1902年出生在山东寿光,家里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父亲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10 11:23:37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