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汛期,郑州的司机们经过京广路隧道时总是格外小心,去年“7·20”那场暴雨

优优谈过去 2025-08-08 12:19:46

又是一年汛期,郑州的司机们经过京广路隧道时总是格外小心,去年“7·20”那场暴雨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不装几台大功率水泵就能解决问题?[凝视] 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京广路隧道现有的排水泵单台流量295立方米每小时,看起来不小,但面对去年那场小时雨强201.9毫米的极端暴雨,就像用茶杯舀海水一样无力。 更关键的是地理位置,郑州平均海拔只有100米,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盆地。水往低处流,但流到郑州这里,已经没有更低的地方可去了。即使装上再大的水泵,水抽到哪里去? 最让人意外的是成本差异,南方城市年降水量动辄1500毫米以上,修建高标准排水系统是刚需。郑州年均降水量只有600毫米,为了应对小概率的极端天气投入巨资,在财政预算中很难获得支持。 但这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去年暴雨后,郑州已经悄悄发生了很多变化,25个积水点完成治理,新增31座雨水泵站,全市抽排能力从去年的不足50万立方米每小时提升到87.7万立方米每小时。 更重要的是预警系统的完善,现在气象部门一旦预测到强降雨,交管部门会提前1—2小时封闭易积水路段。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监测隧道水位,积水达到30厘米就自动启动橙色预警。 然而,预警再完善也需要执行到位,今年8月7日那场暴雨中,红色预警发布后隧道入口升降杆却没有及时落下,收费员还在正常发卡。这种执行脱节比硬件不足更令人担忧。 技术创新正在改变传统思路,非开挖修复技术让管网改造不再需要“开膛破肚”,紫外光固化技术可以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修复老旧管道。人工智能算法开始预测积水风险,自动调度应急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这些“绿色海绵”看起来不起眼,但在暴雨来临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个标准雨水花园能吸纳相当于自身面积20厘米深的雨水。 从个人角度看,避险意识同样重要,去年“7·20”中有车主明知积水严重仍冒险通过,最终车毁人亡。如今很多老司机都形成了习惯:听到暴雨预警就主动绕行,宁可多走十分钟也不冒险。 对比国外经验,日本东京的地下调节池系统堪称典范,但其建设周期长达30年,投资超过2000亿日元。即使是发达国家,面对极端天气也需要长期规划和巨额投入。 未来的城市防洪将更加智慧化,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管网状态,大数据分析预测积水风险,无人机快速评估灾情。这些新技术的成本效益比往往高于传统的硬件堆砌。 当然,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消除风险,城市防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范意识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某种万能方案是不现实的。 说到底,城市防洪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水平,更是治理能力。预警发布了但执行不到位,再好的系统也是摆设。设备再先进,如果平时维护不当,关键时刻就可能掉链子。 今年汛期已经过半,郑州的排水系统经受了几次考验,总体表现比去年有明显改善。但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城市防洪永远在路上,容不得半点松懈。 你觉得城市防洪是应该重金投入硬件设施,还是把重点放在精细化管理上?遇到暴雨天气,你会选择哪种出行方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防汛经验,说不定能给其他网友提供有用的建议。

0 阅读:159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