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演员廖学秋去外面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家赶,想给丈夫一个惊喜,但回到家后,就看到自己床上睡着另外一个女人,没有大吵大闹,只说了一句话:“把被子还给我,” 廖学秋195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家里原本是个艺术之家,母亲是川剧名角,父亲是戏剧导演,家中经常充满唱腔和排戏的声音,可惜天不从人愿,她三岁时母亲因癌症去世,下一年父亲也病逝,家里本就不富裕,父母留下的一点遗产还被保姆卷走,她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就这样被命运丢在原地,靠哥哥打零工维持生活,那时他们住在一间破旧的出租屋里,屋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墙皮剥落,冬天风从窗缝灌进来,冷得人打颤。 尽管生活艰难,廖学秋从没放弃对戏曲的喜爱,小时候没人教,她就自己瞎琢磨,有时在街头看到卖旧书的摊子,她会蹲下来看半天,哪怕买不起,也记住书名,回头找机会借来读,她特别喜欢翻母亲留下的剧照和手抄本,学戏里的动作和神情,对着镜子一遍遍模仿,有时哥哥带她去看露天电影,她就像进了另一个世界,立刻被银幕上的人吸引住,她开始收集报纸上的影评,剪下来贴在墙上,哪怕一周只有一张,也像得了宝贝。 到了1970年代末,她终于进了成都川剧院,那时候她没上过专业学校,只能在剧团里跑龙套、帮忙化妆、学唱腔,什么杂活都干,她不怕苦,别人休息,她就拉着老师请教,晚上回到宿舍还会继续练,渐渐地,她的身段和嗓子越来越有味道,开始被安排演小角色,虽然每次戏份不多,但她演得格外认真,有人注意到这个执着的姑娘,给她机会演更重要的角色。 1980年,她被借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出演电影《车水马龙》,这是她第一次在电影里露脸,角色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名叫菜花,这个角色没有光鲜的妆容,也没有戏剧化的情节,但她把那种生活里的真实劲儿演出来了,剧组里不少人对她刮目相看,她在片场一刻不敢松懈,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常常自己一人坐在角落里背台词,嘴里还念着角色的内心独白。 就在这一年,她人生也遭遇了一个大转折,1979年,她接了一个戏,得去外地拍摄六个多月,当时她还年轻,家里有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她以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工作离家,没想到会成为婚姻的终点,拍摄期间她一直盼着回家,想着孩子的笑脸和丈夫做的饭菜,她提前完成工作,没告诉家人,打算给他们一个惊喜,一路上她买了几样小吃,心里满是重逢的期待。 可回家那天,她打开门看到的不是欢喜的场景,屋里凌乱不堪,沙发上扔着陌生女人的物品,她走进卧室,看见丈夫和另一个女人躺在床上,那床上盖着的,是她婚前亲手缝的喜被,她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静静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离开,她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抱走儿子,没再回头,那之后她提出离婚,决定自己抚养孩子。 离婚后,她搬进一间更小的出租屋,日子变得更加艰难,她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还要接戏拍摄,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做好早饭送孩子上学,然后赶去剧组拍戏,晚上回到家,再煮一顿简单的晚饭,哄孩子睡觉后,自己还要看剧本、练台词,屋里唯一的装饰,是她母亲年轻时的剧照,挂在床头,像是在默默看着她,她常常在心里对母亲说:“我还没倒下,”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1985年她正式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职业演员,从那以后,片约渐渐多了起来,她在《黄桥决战》里演张琪,是个干练又有情感张力的角色;在《十五的月亮》里演丽丽,既倔强又温柔;在《潘金莲新传》中又饰演潘金莲,把复杂的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角色都让观众记住了她,也让她在业内赢得了“演技派”的名声。 1995年,她在反腐题材电影《苍天在上》中出演田曼芳,角色沉稳有力,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那是她第一次站在全国观众面前被正式认可,她没有激动地哭,也没有在领奖台上说太多话,只是笑着点头,把奖杯拿在手里,像握住了多年努力的证明。 她的戏路很广,但最常演的还是那些母亲角色,她不是靠外貌出彩,也不靠包装宣传,而是靠角色的真实感打动人心,她演的母亲,不是完美无缺的样板,而是生活里那种操心、忙碌、又不轻易表露情绪的母亲,观众说,她的眼神里总带着一层隐忍和温柔,看着就想起自己家里人。 这些年,她一直没再婚,一个人生活,偶尔和儿子聚聚,她不爱出席娱乐圈的应酬,也不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更多时候,她像一位安静的老工匠,在片场里默默完成每一个角色,她不抢镜、不抢戏,但一到她出场,观众就觉得安心。 到了2020年代,她仍在演戏,出演《宝贝计划》《星汉灿烂》等剧,饰演各种母亲角色,演技更加沉稳,她的脸上有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依然有光,每次出现在荧屏上,都像是一个沉稳的注脚,让故事更有可信度。
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演员廖学秋去外面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
娱记烂番茄
2025-08-08 10:26: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