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没想到竟然收到回信,钱学森在信中回复:“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钱学森这个人,从小就聪明,1911年生在上海,早年读交通大学机械工程,1934年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先在麻省理工拿硕士,研究湍流边界层,然后转加州理工,1939年双博士,航空和数学方向。二战时,他参与火箭项目,帮美国建喷气推进实验室,1943年当副教授,1947年升正教授。1949年,他成加州理工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他克服美国阻挠,回国搞导弹和航天,当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长,推动东风导弹开发。1957年选院士,1958年办中国科大力学系。晚年退休,2009年在北京去世,97岁高龄,一生专注力学和系统工程。 郝天护呢,四十年代生在北京,早年上清华大学学力学,六十年代初去新疆兵团农学院当学员。那时候他自学动力学,爱看专业论文。高考恢复后,他考回清华读研,毕业后专攻固体力学,在东华大学当教授,退休前发表不少论文,成为领域专家。他的经历从边疆起步,到学术有成,靠的就是坚持。 这事儿发生在1964年年初,郝天护在新疆看到钱学森一篇土动力学论文,发现方程推导有问题,具体是边界条件处理不当。他反复算了好几遍,确认没错,就决定写信指出。信里他列出具体位置和计算步骤,寄到北京。几个月后,钱学森回信了,日期3月29日,先说忙没及时回,然后承认错误,感谢郝天护指出,还说看得出他很钻研,让人高兴。信中对郝的部分观点同意,对另一些不同意,详细解释理由,用数据和公式说明。整封信语气平等,用“您”称呼郝,体现尊重。 钱学森回信不光承认错了,还鼓励郝天护继续钻研。这在当时科学界挺难得,大专家对小人物这么谦虚。郝的信寄出后,他等了好几个月,总算等到回复。那信纸两页,内容详实,钱学森解释自己粗心导致偏差,还分享了个人看法。郝收到后,仔细研究那些解释,这事儿让他更有动力去整理观点。 从钱学森背景看,他在美国时就经历过监视和阻挠,1949年后美国以各种理由不让他回国,但他坚持,1955年才成行。回国后,他直接投身国防科技,领导导弹项目。这次回信事件,体现他一贯的科学态度,不护短,愿意听年轻人意见。郝天护作为清华辍学生,在新疆自学,坚持写信,也显示出对科学的热情。 郝天护写信时,用了毛笔和墨,信封贴邮票,步行去邮局寄。钱学森在北京办公室收到,抽时间回复,尽管研究任务重。信中钱学森引用参考,支持自己的不同意见,让郝有新启发。这交流不带架子,像平辈讨论,推动郝后来发展。 钱学森一生发表多篇论文,指导项目无数,这次被指出错误,反倒成美谈,说明科学靠纠错进步。郝天护从这事儿中获益,继续自学,积累观点。两人背景不同,钱从国际专家回国,郝从边疆起步,但都专注力学。 郝天护按钱学森建议,写成700多字文章,寄给《力学学报》。编辑起初没选,钱学森打电话说要看内容不看身份,1966年文章发了。郝由此进入学术圈。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复,他考清华研,毕业后搞固体力学研究,发表论文,在东华大学教书。 钱学森继续领航天,推技术突破,获荣誉多。退休后在北京低调生活,2009年去世。他的事迹激励很多人坚持真理。郝天护晚年回忆,这信让他找到方向,坚定科学之路。
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没想到竟然收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8-07 22:03:4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