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重手对中国发出前所未有威胁言论,扬言后果自负。当地时间 5 日,他突然对中国甩出一记 “王炸”—— 在中美贸易谈判的节骨眼上,竟然扬言 “不签协议就不见面”,还煞有介事地宣称 “见面有什么意义”。可前脚刚放完狠话,后脚又自打脸地说 “谈判进展顺利”“非常接近达成协议”。这波操作看得人一愣一愣的,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快!其实,这不过又是特朗普的 “胡萝卜加大棒” 的老套路 —— 先抡起威胁的棒子,再递出谈判的胡萝卜,说到底还是想逼着对方让步。 特朗普为啥突然变脸?说白了就是两个字 ——“着急”。这着急可不是空穴来风,全是美国国内一堆火烧眉毛的事逼出来的。 先看经济账本。美国劳工部 8 月 1 日刚放出来的数据就透着寒意:7 月失业率比上个月又高了,新增加的工作岗位数比市场预想的少了一大截,就连 5 月、6 月的就业数据都被往下调了不少。更要命的是,自今年 4 月特朗普搞出大规模关税政策后,美国制造业岗位已经少了 3.7 万多个。家具、电器这些从国外进口的东西,价格涨得老百姓都直皱眉。上半年 GDP 年化增速跌到 1.3%,晨星的首席经济学家考德威尔都直言,就业增长降得这么快,里头藏着的风险不能不防。 经济这边没起色,政治上的麻烦也找上门。5 月底,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判了个案子,直接给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来了记重锤。十多家中小企业和 12 个州政府联合告他,说他拿《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当幌子搞的 “解放日” 关税,根本是滥用权力,违反了宪法精神,最后判这政策 “永久无效”。白宫赶紧上诉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但这事儿已经闹得全国都知道,政治和法律掰扯不清,特朗普想压都压不住。 国内这两把火一烧,特朗普能不急着找个突破口?跟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成了他转移注意力的救命稻草。所以才会一边放狠话 “不签就不见”,一边又赶紧说 “快成了”—— 硬的软的都来,就是想让中国让步。 可他这如意算盘打错了。中美谈判哪是他想拿捏就能拿捏的?5 月日内瓦会谈时,双方还能达成暂停 24% 关税 90 天的共识,到了后来的斯德哥尔摩会谈,连个联合声明都没发,更别说新进展了。中国驻美使馆早就把话挑明了:真想解决问题,就别搞威胁那套,先把对华单边关税全取消了再说。一边喊着要协议,一边还在极限施压,这路数根本走不通。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他那套关税施压的法子,效果越来越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早就算过账,90% 以上的关税成本,最后都落到了美国进口商、企业和老百姓头上。耶鲁大学的预测更具体:要是搞所谓 “对等关税”,其他国家一反击,美国各个收入阶层的家庭每年都得多花一千多到五千多美元。 反观中国,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样子。商务部启动的 “区域产业链稳固计划”,跟越南签了半导体原材料长期供应协议,在马来西亚建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就是要绕开美国搞的供应链封锁。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 9.8%,跟美国的贸易额反倒降了 11.2%。靠多元化合作稀释风险,这本事可比美国硬凑的 “半导体联盟” 实在多了。 特朗普的威胁言论,说穿了还是霸权思维在作祟,以为嗓门大、手段狠就能占便宜。但现在的局面明摆着:美国国内经济扛不住关税折腾,政治上的官司缠身,想靠 “胡萝卜加大棒” 逼中国让步,根本不现实。中国这边该合作合作,该应对应对,不吃威胁那套。
特朗普深夜改关税!8月7日生效,多国命运大反转,赢家只有这几个特朗普深夜签署行
【7评论】【7点赞】
Richard Zheng
特朗普不是一个正常人,无法预料,连他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