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借来的东风,给了俄罗斯人底气,苏联留下来的老镣铐,普京不想再戴了。 一张尘封三十多年的冷战契约说撕就撕了,当俄罗斯宣布正式叫停《中导条约》时,世界似乎听到了历史冰层断裂的声音。 这当然不只是一纸空文的终结,更像是一个全新、也更加危险的大国博弈时代的开场,有意思的是当西方媒体急着寻找克里姆林宫敢于“掀桌”的底气时,目光却不约而同地越过了乌拉尔山,望向了东方。 这出戏的开场是莫斯科一份决绝的声明,俄罗斯外交部突然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紧接着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就放出狠话:“反制才刚开始。”这番表态,让本已紧张的欧洲局势,更添了几分寒意。 这份诞生于1987年的美苏协议,曾是冷战缓和的象征,可是在2019年美国率先单方面退约后,它的约束力就已名存实亡。 如今俄罗斯的行动,不过是把这份历史文件的最后一点体面也彻底扔掉,正式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 要看懂俄罗斯为什么偏偏选择此刻动手,得从两个方向看:一个是危机的导火索,另一个则是给俄罗斯提供了全新思路的东方范本。 导火索很明确就是美国2019年的退约,正是华盛顿自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为全球中程导弹的军备竞赛松开了法理的缰绳,而那个范本则清晰地刻在中国“东风”系列导弹的弹道上。 多年来中国成功地将中程弹道导弹与高超音速技术结合,玩得炉火纯青,以“东风-26”为代表的撒手锏,实实在在地构建起了一道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屏障,能把美军航母这类战略力量有效地威慑在第二岛链之外。 这种用先进常规导弹改变地区军事平衡、夺取战略主动权的打法,给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 克里姆林宫显然看懂了,俄罗斯人发现,中国模式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动用核武器,却依然能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常规威慑手段。 这比动不动就拿核武器说事,要灵活得多也实用得多,凭借历史上中俄在弹道计算、制导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基础,俄罗斯开始了自己的战略模仿,而最新亮出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就是交出的第一份作业。 这款射程覆盖3000至5500公里的新武器,性能上直接对标中国的“东风-26”,更关键的是它的技术特点,采用新型固体燃料,大大缩短发射准备时间。 具备强大的机动突防能力,让拦截变得几乎不可能,这些设计理念都和“东风”系列强调的快速反应与战场生存能力高度一致。 光有武器还不够,放在哪什么时候拿出来才是关键。普京选择的摊牌时机与部署地点堪称精妙。 他抓住了北约因援助乌克兰导致自身军备库存空虚、防空系统捉襟见肘的窗口期,直接把这把利剑悬在了北约的腹地,白俄罗斯。 这步棋一落压力瞬间给到了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当一枚高超音速导弹从白俄罗斯边境起飞,留给华沙、柏林的预警时间将以分钟计算。 传统的“爱国者”等拦截系统在这种速度和诡异的变轨能力面前,几乎就是摆设这种导弹悬在头顶的持续性心理压迫,甚至比它实际发射的威胁更具破坏力。 欧洲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困境,一方面大量防空系统运往乌克兰后,本土的防御网络已是千疮百孔。 另一方面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当下,要斥巨资重新构建一套能应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新型防御体系,谈何容易。 俄罗斯此举等于把一道残酷的选择题摆在了欧洲面前,要么默认俄罗斯划下的地缘政治新红线,要么被拖入一场自己毫无准备、也可能无力承担的军备竞赛。 这场由一张废纸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指向的,是一个远比导弹本身更宏大的图景,《中导条约》的彻底死亡,标志着冷战时期美苏两强主导的军控体系,已经跟不上新的大国竞争节奏。 一种全新的威慑范式正在出现,从过去单纯依赖终极核武器,转向以高精尖常规武器为核心、更具实战意义的威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角色微妙而关键,尽管官方在此事上保持沉默,但俄罗斯在欧洲方向对北约的有力牵制,客观上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缓解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普京借着中国的“东风”好扬帆,而这股“东风”不仅吹乱了欧洲的安全棋局,更吹响了全球秩序变革的号角。 “榛树”导弹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预示着一个由中美俄等多方力量共同塑造、规则被不断改写的多极世界,正在加速到来。
俄罗斯突然宣布不再遵守“中导条约”,一下子,不仅欧洲懵了,美国也懵了,这个条约本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