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李自成席卷中原,无人可用的崇祯突然想起,监狱里还关着一个能打的名将,此人当年可是擒获了“闯王”高迎祥。 这人便是孙传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明末年,他就像一道微弱却倔强的光,试图照亮明朝即将覆灭的黑暗前路。孙传庭被关的这几年,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李自成可不是当年被打得只剩十八骑的小股势力了,他带着浩浩荡荡的农民军,在中原大地搅起惊涛骇浪,所到之处,明军望风披靡。 崇祯心急如焚呐,他深知孙传庭是他手中为数不多的“王牌”,赶忙下令将其释放,还任命他为陕西三边总督,就盼着他能出兵,阻挡李自成的脚步。此时的孙传庭,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感激崇祯的重新启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如今的局势比他入狱前更糟糕。明军精锐在关外与清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关内又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搅得一团乱麻,自己手中可用之兵寥寥无几,粮草器械更是匮乏。 但皇命难违,孙传庭咬咬牙,开始着手整顿军备。他四处招募新兵,日夜操练,还想尽办法筹备粮草和兵器。可时间不等人呐,崇祯那边不断催促,急着让他出关与李自成决战。孙传庭心里明白,这样仓促出战,胜算渺茫,但他又拗不过崇祯的命令,无奈之下,只能带着这支还不算成熟的军队,踏上了与李自成的对决之路。 1642年10月,孙传庭率领高杰、白广恩等部10万明军出潼关,在郏县与李自成主力遭遇。这一战,打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一开始,明军凭借着精良的火器和严密的阵型,占据了上风,牛成虎部诱敌成功,伏兵突袭,杀得农民军前锋丢盔弃甲,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农民军死伤千余人。 然而,李自成可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发现了明军的弱点——粮草不继。于是,他心生一计,下令部队佯装败退,还故意在沿途遗弃大量物资。明军士兵们看到这些财物,眼睛都红了,纷纷争抢起来,阵型顿时大乱。就在这时,罗汝才部从侧翼杀出,与李自成的主力形成夹击之势。更要命的是,李自成的精锐骑兵绕道嵩山,突袭了白沙粮道,彻底切断了明军的补给。 没了粮草,明军瞬间陷入混乱。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只能采青柿充饥,这场战役也因此被称为“柿园之役”。孙传庭见势不妙,赶忙下令撤退。可农民军哪会轻易放过他们,一路穷追猛打,追击400余里,歼灭明军4万余人。孙传庭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退回陕西。 这一战,对明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孙传庭的失败,让李自成的势力愈发壮大,整个中原几乎都落入了农民军的掌控。崇祯得知战败的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但也无计可施。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的农民军继续向明朝的心脏地带逼近。 而孙传庭呢,虽然战败,但他并未放弃。回到陕西后,他再次整顿军队,试图积蓄力量,与李自成进行最后的决战。可明朝的气数已尽,内部腐败丛生,外部强敌环伺,孙传庭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力挽狂澜。 1643年,李自成再次挥师西进,与孙传庭在汝州等地展开激战。这一次,孙传庭依旧没能挡住李自成的攻势,明军再次大败,孙传庭战死沙场。他的死,就像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明朝再也没有能够与李自成抗衡的力量。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孙传庭的故事,也随着明朝的覆灭,被尘封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他在乱世中,为了挽救明朝而做出的努力,却永远被后人铭记。 参考书籍:《明史》《晚明史》
1642年,李自成席卷中原,无人可用的崇祯突然想起,监狱里还关着一个能打的名将,
古往趣话社
2025-08-06 22:25:52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