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大学社团的事。我是非常建议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如果说大学是年轻人踏入社会前的模拟训练场,那么各种社团就可以看成是社会组织,比如说企业、政府机构在学校里的模拟形态。 一般来说,大学开学之后会先搞军训。军训结束后,学校里的各种社团就开始摆摊宣传招新人了。 大学里面的社团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兴趣社团。就是我对这个社团的活动很感兴趣,想要加入进来,跟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研究、一起玩。大学里面这种社团也是最多的,像常见的武术、围棋、轮滑、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摄影、乐器、街舞、cosplay等等。 这种社团主打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主要目的就是找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玩。肥河强烈建议准大学生,尤其是老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同学,上大学之后,尽量加入一个感兴趣的社团,不为别的,就为了玩儿和交朋友。 大家不要觉得玩儿是件很容易的事,同样是玩儿,你玩得明白吗?你玩得起来吗?你能不能拉几个人跟你一起玩呢?再说得直白一点,比如说肥河我喜欢打乒乓球,加入了乒乓协会。那打乒乓需要场地吧,去哪儿安排这个场地呢?怎么协调场地的时间?想找专业的人指点去哪里请呢?要不要花钱呢? 如果要举办一个活动,比如说乒乓球比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宣传,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参赛?这个比赛要不要拉个赞助?有没有可能跟其他协会或者附近其他大学的同好联合举办这个比赛?比赛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意外情况?如果有意外,找谁处理、怎么处理? 同样的,交朋友也是个需要学习和锻炼的技能。所以为什么强调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同学上大学之后尽量加入一个感兴趣的社团呢?因为相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同学,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交技能,而在大学里面加入一个感兴趣的社团,跟陌生的同学在一起玩,共同爱好是最快也最方便学习如何交朋友的途径。 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使纯为了玩儿,加入一个感兴趣的社团,交几个朋友,也能让你的大学四年过得更轻松、更快乐,更何况还有机会收获到友谊甚至爱情。 第二种社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比如说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个协会主要是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你在大学里面入党、奖学金评选,包括保研加分,都需要有一定的志愿活动经历。 再比如说团委办公室,其实这个很难说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生协会,但在这里你能接触到第一手的信息跟资源,比如学院里有什么和学生相关的政策、重大的学生活动、对外的合作等,这些都少不了团委的协助。 别的不说,入党、评优都会很容易。而且如果你们学校允许行政保研,那在团委里面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还有一个就是学生会,我之前专门讲过,如果有机会担任学生会干部,就尽量加入。学生会作为最大也是最广泛的学生自治组织,仍然是大学里面举办活动最多的社团,能得到的锻炼机会其实也是最多的。 而且毕业校招的时候,还是有挺多的国企央企会优先考虑学生会干部。所以如果你有打算入党,或者考公考编,可以多考虑一下以上提到的这种半官方性质的社团。 第三种社团则介于前两种之间,属于半功利性。典型的像辩论社、外联社、大学生创业协会、家教社、英语社、新媒体协会这些。这些协会不会给你带来肉眼可见的好处,但加入这些协会并积极参加相关活动,会有效提升个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 我特别推荐像辩论社、外联社这种需要勇气的社团,原因也很简单,不论在大学里还是在社会上,资源和机会都是稀缺品,都需要你主动去争取。但绝大多数人是缺乏勇气的,不要说什么“我是社恐”“拖延症”“原生家庭”之类的。你想要让自己有进步,就不要给自己贴上这种标签去限制自己。 我做了十多年HR工作了,观察过很多年轻人,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主动去争取机会和资源的人,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他们怕丢脸、怕失败。而在大学里加入这些竞争性的社团,多参加一些需要勇气的活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当然了,在不同的大学,社团的名称肯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讲,分成以上三种没有太大问题。准大学生也没必要加入太多的社团,大一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考虑加入两三个,多参加一下活动,大二的时候再退出来一两个,等到大三的时候就该全部退出,或者只保留一个就差不多了。
大学生在家有自己的赚钱方式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