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这件事儿本身一点儿都不难。那为什么你搞得那么累呢?是因为你是孩子的爸爸妈妈

岚岚看商业 2025-08-06 21:19:06

报志愿这件事儿本身一点儿都不难。那为什么你搞得那么累呢?是因为你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你规划的是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你太希望他们将来能好了。所以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你会掺杂很多情绪在里边。 所有由情绪推动的决策都是偏离目的的决策。如果我们希望报志愿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就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让所有动作都跟目标挂钩。但如果产生太多情绪,就容易导致最后滑档、退档,或者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比如说在做一对一服务方案审核时,很多家长会说:“哎,这个学校名字不太好听,说出去让人笑话。”“哎,这个地方太破了,我不想让孩子去。” 这些其实都是由情绪推动产生的想法。因为在那一刻,你没有结合自己的分数段,也没有思考报志愿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想保住心仪的专业,还是保住公办院校的层次,又或者是让孩子享受到更高的保研资格等等。没有目标,就没有终极思维。 如果当下你就把那些学校都删掉,让志愿表上留下的都是你看着顺眼的好大学,看似只是去掉了某些学校,但因为这些学校大概率是保底学校,删着删着保底学校没了,就容易掉档。 当你看某个大学的专业组时,心想:“哎呀,妈呀,这么乱,学校挺喜欢的,但是专业有好多让我讨厌的。那我就选个人工智能,然后我不服从调剂吧。” 如果你没有考虑到为什么要设置服从调剂,没有考虑到不服从调剂的后果,最后就会被退档,无学可上。 今年遇到很多报征集志愿的家长,其中很多都是因为滑档、退档才走到征集这一步。大部分家长在报志愿时,这个学校不想去,那个专业不想学,不想妥协,即便被录取了也不想去上。 报志愿过程中产生了极强的对抗情绪,冲动行事。删掉某个大学的那一刻很爽,志愿提交之后就开始慌了,然后来问我:“老师,我最后报的某某学校能保住底吧?老师,你给我预测一下这个学校录取概率有多高。” 还有很多家长觉得这些风险来得好突然,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也只能为这些风险买单,参加征集志愿。征集的时候可能只有民办学校了,有可能挑不到最喜欢的专业了,也只能再妥协一下。 所以说,任何由情绪推动的决策都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这是必然的结果。 我觉得报志愿这件事就像一面镜子。对于2025届报考结束的家长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会驾驭情绪。遇到事情时,用目标倒推行为的方式去决策,这样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要意识到所有的放弃都是为了达成目标。 2026届高考的家长也可以借助别人的故事提高自己的认知。在明年为孩子规划时,看清局势,理性决策,适当妥协。比如说选择去东北上学,不是因为想看雪,一定是因为只有去那个学校,才能学到想学的专业,还能避免调剂带来转专业的麻烦。 不要单独拿出某个大学,说这个学校太烂,那个专业不好就业,地方太破。一方面,你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地方不好,但如果能保住本科层次呢?另一方面,其实你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自我成长。 报志愿一定要始终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然后倒推能选择哪些大学和专业,倒推放弃什么能得到什么。在一个又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到生命的掌控感,孩子在大学阶段也会变得很自控。然后你会发现所有事情都在预期之内发生,你就会变得很平和。 当你看不上某个大学和专业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什么?任何时候都问自己一句:我想要什么?我现在选的这个大学和专业能不能帮我实现想要的目的。

0 阅读:0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