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高人啊!9.3阅兵前,国务院宣布重大决定,这就是大国风范。今年九月,北京天安门广场按计划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正当外界纷纷猜测何种新式武器会登场时,一则关于阅兵安排的消息,却提前引爆了两岸舆论。 当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筹备消息传出时,一个决定迅速成为焦点:国务院宣布,将再次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到现场观礼。 这并非简单的仪式安排。9年前,92岁的国民党老兵符隆前坐在阅兵车上,望着天安门城楼湿了眼眶,一句“祖国没忘了我们”,道尽了一生的沧桑与等待。如今,这封跨越海峡与近一个世纪的邀请函,分量只会更重。 首先,它是在郑重地回望一段不容磨灭的历史。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的殊死一搏,胜利从不是一党一派的功劳,而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下,全体中国人用血肉换来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聚光灯之外的正面战场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可历史的账本上清清楚楚地记着,无论是淞沪会战硬扛日军精锐三个月的七十万将士,还是台儿庄大捷中重创板垣师团的李宗仁所部,国民党军队都付出了惨烈的牺牲。 历史不只属于将帅,更属于那些被卷入洪流的普通人。当年一心想学经济的林上元,国难当头毅然投考黄埔军校炮科;他的战友苏仕英、孙越,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他们的面孔或许模糊,但他们为这个民族流过的血,不该被遗忘。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老话背后,是对所有抵抗者最基本的尊重。 而这份邀请的意义,也远不止于补全历史拼图,更彰显出一种自信的大国格局。官方将此举定义为2015年国共老兵共同受阅的“延续与升华”,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它既是对过去宣传中某些偏颇之处的修正,也毫不避讳地向所有人展示一种胸襟:超越历史恩怨,正视所有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力量。 这种不计前嫌的姿态,用老百姓的话说叫“重情义”,用战略眼光看则是难得的“格局”。国防大学教授乔良说得直白:“这不是作秀,是真把历史当回事儿。” 在一个充满纷争的世界,一个大国能主动弥合内部的历史伤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它告诉外界,我们不记仇,但我们记着所有该记的人。 这份格局跨过台湾海峡时,意味则更为深刻。近年来,岛内某些势力在“去中国化”的路上越走越远,挖空心思篡改历史,试图割裂两岸的文化与情感联结。 面对这种歪风,这封邀请函就是一记响亮的回击。它用行动宣告:你不认,我们认;你想忘,我们偏要记。 谁知这记回击竟如此巧妙。当那些亲历过战争、深知分裂之痛的国民党老兵——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来自台湾或与台湾渊源深厚——坐在天安门观礼台上,那画面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 它无声地诉说着,两岸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有过共同浴血奋战的记忆。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就是那段共同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戳穿分裂谎言最坚实的证据。 最终,历史的回响是在照亮未来的路。 对这些老兵而言,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自己曾誓死保卫的国家变得如此强大,看到今天的钢铁长城雄壮威武,这无疑是迟来的敬意与最好的慰藉。而对于年轻人,这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让人们明白,今天的和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更重要的是,它传承了那股不朽的抗战精神——“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宁死不当亡国奴”的硬气,以及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坚韧。这股精神,正是今天实现民族复兴最需要的力量。 所以说,邀请国民党老兵观礼,绝不是一次仪式性的姿态。它是一次回溯,一次博弈,一堂公开课,更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对历史、英雄和未来许下的庄严承诺。一个懂得如何面对历史的民族,才知道如何走向未来。
那我给你钱,你能让一线单位把我征召走吗?求求了!😭
【14评论】【1点赞】
艳阳
还原国军衡阳保卫战的"援军明日到达"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wX
没有老兵了
觉悟
纪念以前的胜利是为了珍惜现在的安宁,要维护现在的安宁,严控严防以前战争的再次滋生,要比纪念以前的胜利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