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8-05 13:30:10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1955年,我国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军衔授予仪式,那一年,是新中国首次为军人授衔,名单厚如字典,记录着无数将星的荣光,但就在这份荣耀满满的名单上,却少了一个名字,一个曾在战场上以一把大刀震撼全军的汉子——吕俊生。   吕俊生是河北邢台人,个头极高,超过一米九,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身高在农村极为少见,他从小家境贫寒,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但他的身体却出奇地结实,年轻时,他靠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做过学徒,也给地主家干过活,日子虽苦,却练出了惊人的臂力,村里人都知道他力气大,谁家要抬磨盘、修石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大个儿”。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俊生没有犹豫,他知道,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于是,他放下手头的活计,跟随八路军走上抗战前线,他的军旅生涯就此开始,也开启了他在战场上的传奇。   吕俊生第一次让人记住,是在山东夏津的一场激战中,那是一场硬仗,敌众我寡,子弹打光后,只能靠刺刀拼命,面对敌人冲来的黑压压一片,吕俊生毫不退缩,他高大的身形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手里的刺刀挥舞得像风车一样,据战后统计,他一个人就干掉了二十七名敌人,还缴获了十几支枪,这场战斗让他一战成名,部队授予他一等战斗英雄的称号,战友们更是送他个绰号,叫“小吕布”。   从那以后,吕俊生成为了部队里的主心骨,大大小小的战斗,他总是冲在前头,百团大战时,他趁敌人换弹匣的空档,带着几个人爬上敌人碉堡,把里面守军一举拿下,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几十人的小队夜袭敌营,打得对方措手不及,最终全歼敌军,这些年,他立下了八次一等功,身上的伤疤一层盖着一层,连军医都感叹他的命够硬。   战斗的残酷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难以修复的伤害,尤其是腿伤,成了他一生的病根,战争结束后,吕俊生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支撑继续服役,他自己也清楚,不能再拖累部队,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被理解的决定——主动退役,回家务农。   当时,很多战友都在等着评军衔,而他却默默收拾行李,带着家人回到了邢台老家,他没有任何埋怨,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是时候回归田地,做回一个普通农民。   回乡后的吕俊生并没有因为过去的荣誉而高高在上,他像从前一样,天没亮就下地干活,村里推行新式农业,他第一个报名试验,带头修梯田、挖水渠,他的右腿因为旧伤走路一瘸一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干活的速度,乡亲们佩服这个人,不仅因为他曾经是战英雄,更因为他从不摆架子,始终干在最前头。   他还担任了村民兵连长,组织年轻人训练,也参与村里的党支部工作,每次开会,他总是提出最实际的建议,把战场上的经验变成了发展生产的智慧,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真正的强大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   1955年,军委在全国范围内授予军衔,当毛主席审阅授衔名单时,特别注意到吕俊生的名字不在其中,据说,毛主席对此表示了遗憾,可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退役的人员无法列入名单,吕俊生因为主动复员,错过了这场属于军人最高荣誉的仪式,尽管如此,国家仍然为他颁发了“八一勋章”,并给予副科级待遇和特殊抚恤,但他本人对这些并不看重,觉得只要不拖累国家,自己就已经心安。   他的一生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录,也没有在电视上接受采访,他就像一棵老树,悄无声息地扎根在故土,直到1970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出殡那天,没有吹号奏乐,也没有礼兵送行,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赶来,在田间小路上唱着战歌为他送别,墓碑上没有军衔,只刻着简简单单的一行字:军中吕布,英雄归乡。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