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伊斯马宁镇,家里穷,父母养不起,他就从小进孤儿院,日子过得紧巴巴,吃粗粮,受严格管教。1913到1919年,他在慕尼黑帕辛师范学校念书,本想当老师。一战快结束时,1918年他被征入巴伐利亚军队,但没上战场,战争就停了。战后德国乱成一锅粥,他接触到左翼思想,1919年偷偷加入德国共产党,开始搞政治活动。说起来,那时候德国社会动荡,他觉得共产党能改变穷人命运,就投身进去。1 921年,他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三月行动,工人起义想推翻魏玛政府,但失败了。他被控叛国,坐了会儿牢后逃到荷兰。回国后,继续干地下工作,负责情报和宣传。1926年又被抓,关进柏林莫阿比特监狱。1928年4月,他的同志包括女友奥尔加·贝纳里奥组织越狱,成功把他救出。他逃到苏联,从此人生转折。其实,这段经历让他从德国革命转到国际共产主义轨道,积累了经验,但也暴露了风险。在苏联,他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军事理论和战术,成绩不错。 1932年,共产国际派他去中国帮忙制定军事策略。先到哈尔滨,再去上海,1933年到江西瑞金,用李德这个名字当军事顾问。在中央苏区,他试着用苏联常规战法,但中国地形复杂,国情不同,策略老出问题。第五次反围剿时,他的指挥让红军损失重,长征初湘江战役部队减员过半,党内批评多。 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和彭德怀等人反对他的战术,他和博古的指挥权被撤销,毛泽东接手长征领导。尽管丢了实权,李德还是跟红军走完长征,是唯一全程参与的外国人。1936年10月,红军到陕北,1937年共产党在延安建根据地。他也去了延安,但生活条件苦,让他不适应,思乡情绪重,就想回苏联。话说,延安那时物资缺,食物小米野菜,住窑洞,医疗简陋,冬天冷夏天热,对欧洲人来说对比大。他在中国五年,从军事顾问变边缘角色,地位降加剧不适。他多次表达回苏联愿望,认为那里熟悉。 1937年,他向毛泽东提出回国。毛泽东知道苏联大清洗,许多共产主义者被牵连,处境险,就劝他苏联局势乱,回去有生命危险,建议留延安。但李德坚持决定,或许厌倦延安,或许信苏联。尽管劝告,他的请求没马上批。他继续在延安待,到1939年8月28日才得中央命令,离开延安去莫斯科。这期间,他可能多次申请,但因各种原因拖延。这事反映出共产国际顾问在中国革命中的尴尬位置,一方面带来经验,一方面不接地气导致问题。 毛主席的劝告基于对苏联形势的了解,那时斯大林清洗党内异己,许多外国共产党员遭殃。李德的选择显示个人对环境的忍耐限,但也避开了潜在灾祸。其实,这段互动体现了中苏关系微妙,共产党领导层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影响个人命运。 1939年夏末,李德回苏联,运气好,没卷入斯大林大清洗。他在外语出版社做编辑和翻译,行事低调保安全。1941年德国侵苏后,他当政治教员,用瓦格纳委员化名,对俘虏德国军官做思想教育,试图让他们支持共产主义。后来,也对日本战俘干类似工作。1946到1948年,在莫斯科郊外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反法西斯学校当讲师,培训德国战俘,为战后德国重建准备。1953年斯大林死后,他获准回德国,住东德。加入社会主义统一党中央委员会的马列研究所,翻译列宁著作。 1961到1963年,当德国作家协会第一书记,但因政治原因失势,一阵子靠自由翻译过日子。1964年,东德报纸新德国公开他李德身份,声誉恢复。1969年,在东德周刊地平线连载回忆录在中国共产国际代理人1932-1939,记述中国经历,给研究中国革命提供独特视角。1974年8月15日,他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度假时去世,73岁。遗体运回东柏林葬。尽管在中国军事决策争议大,作为唯一全程长征外国人,他的经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复杂。话说,李德的后期生活相对平静,从战时教育到学术翻译,体现了共产主义者在不同阶段的适应。但他的回忆录也暴露了中国革命中外来顾问的局限,策略不合实际导致损失。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