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年,唐朝大诗人元稹,在妻子病危时不在床前照顾,却写出痴情诗成千古佳句。 元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8-05 10:57:54

799年,唐朝大诗人元稹,在妻子病危时不在床前照顾,却写出痴情诗成千古佳句。 元稹出生在公元779年的长安,家庭背景是鲜卑贵族后裔,但到他这代已经穷得叮当响。父亲早死,母亲郑氏一个人拉扯孩子,生活苦到连老师都请不起,只能自己教他读书识字。他从小聪明,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通过明经科考试,勉强混了个小官当。年轻时和远房表妹崔双文有过一段感情,两人分手后,他把这事写成小说流传下来。二十四岁时,他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丛,那时候他只是个校书郎,俸禄低得可怜,两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婚后几年,元稹仕途起伏不定。唐宪宗上台后,他升到左拾遗,却因为爱上书直言,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河南。途中得知母亲死了,他守孝三年,没收入,全靠岳父和朋友白居易接济。韦丛跟着他吃苦,从没抱怨过。守孝结束,他去剑南当监察御史,办案子得罪人,又被调回洛阳。那段时间,他在外地接触了不少人,包括才女薛涛,两人诗词来往挺密切。 回到洛阳,韦丛已经病得不行了。她长期操劳家务,加上家贫体弱,这次病来势汹汹。元稹刚到家没多久,又忙着处理公务和人际,没能一直陪在她身边。韦丛病情加重,他在外任职,无法床前尽孝。最终,韦丛在公元809年七月去世,只有二十七岁。元稹没法亲自料理后事,只能托人读祭文。他写了首诗悼念她,用沧海和巫山比喻他们的感情,说再也看不上别人了。那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听起来深情,可他当时的行为让人质疑。 这事得从元稹的性格说起。他是那种情感丰富的人,写诗时真挚,但生活里挺复杂。韦丛病重时,他分身在东台监察御史的职务上,公务缠身,没法脱身。历史上记载,他事先写了篇祭文,情真意切,托人代读,表达了对韦丛的愧疚和思念。但他没守在床前,这点后人常拿来批评他薄情。诗里他检讨自己,一半因为修道,一半放不下她,可现实中,他很快就续弦了。 想想看,唐朝那会儿,官员贬来贬去,生活不稳定。元稹家穷,又有孩子要养,韦丛走了,他三十出头,身边没人照顾也难。诗是诗,生活是生活。他用孟子的话和巫山神女典故,夸他们的爱无可替代,这在当时是创新。可他没在病床前侍候,这事实摆在那,不容回避。后世很多人读诗感动,却忽略了他实际没尽到丈夫的责任。 元稹的诗流传广,因为它击中了人心。海誓山盟听起来浪漫,但现实往往残酷。他写诗时,肯定有真感情,不然写不出那么打动人的句子。可他没床前照顾,这矛盾让人纠结。历史上,他和韦丛七年婚姻,贫贱夫妻百事哀,她支持他,他也感激。可关键时刻不在身边,这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韦丛死后三个月,元稹就娶了裴淑,继续官场混。他后来升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卷入党争,依附宦官上位。期间纳妾安仙嫪,还和刘采春有纠葛,被人叫薄幸郎。他仕途坎坷,贬过江陵,又随军讨伐淮西,战后回朝草拟诏书。长庆年间,当过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那时候贪腐敛财,名声不好。 晚年他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公元831年九月病死,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尚书右仆射,诗集留下来,悼亡作品影响大。可他一生情感多变,初恋崔双文、韦丛、薛涛、裴淑,一堆女人,让他形象复杂。朋友少,和白居易后来也疏远,因为站队不同。 元稹这人,诗才一流,写艳情和悼亡都拿手。祖上是胡人血统,或许性格放纵点。他对每段感情都投入,但不持久。韦丛的事,最典型:诗写得痴情,行为却不匹配。这在唐朝常见,官员忙碌,家庭顾不上。可后人读诗,总觉得讽刺。 历史上,元稹不避讳写私情,这点特别。他家贫,交友难,珍惜白居易那样的哥们儿。可官场斗争,让他拉开距离。韦丛去世,他写了《离思五首》,第四首最有名,用比喻表达忠贞。可他很快就再婚,这让诗的真诚打折。 想想现代人,也常这样:嘴上说爱,行动跟不上。元稹的故事,提醒大家,诗是艺术,生活是现实。别光看表面,得挖深层。他没美化自己,诗里还自省修道啥的。可负面就是负面,他薄幸的名声,历史记着呢。 元稹一生,诗词成就高,和白居易并称元白,推动新乐府运动。作品反映社会,也抒发个人。韦丛那首诗,成了课本内容,很多人背诵。可知道背景,就复杂了。他在外风流,回家写诗,这双面性,让人感慨。 总的说,元稹是真实的人,有才华有缺点。别把他当圣人,诗好就行。韦丛可怜,早逝,留下孩子。他续弦后,家庭稳定,继续升官。可贪腐那段,败坏名声。死时,五十二岁,算中寿。

0 阅读:3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