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风正气激荡复兴征程【一条特殊的劳动纪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每当人们唱起《南泥湾》时,就会想起延安,想起南泥湾精神,想起著名的359旅。延安时期的359旅,打仗是劲旅,生产是模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王震同志带领359旅官兵,一手扛枪、一手挥镐,凭着冲天干劲硬是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359旅规定了一条特殊的劳动纪律,即“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原来,当时全旅官兵天未明就上山开荒,天已漆黑,还不肯收工。然而,由于劳动强度不断增大,有的战士已经达到身体极限,为确保官兵的身心健康,旅里不得不规定这样的劳动纪律。
359旅这条纪律的产生,不单单是关于作息时间的规定,更蕴含着我党我军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这条纪律的背后,是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大生产运动中,359旅提出“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不论是旅长团长还是普通一兵,统统编入生产小组,并且从旅长做起,各级干部带头参加劳动生产。
旅长王震身先士卒,同战士们一起开荒,即便双手打满血泡,鲜血染红镢把,照样不下火线。身边工作人员劝说,“首长工作忙,我们多挖一锄头就行了”。王震坚定回绝,依然投入热火朝天的生产中。一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感叹:“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
这条纪律的背后,是广大官兵的拼搏精神。
战士们亲眼看到或听到营长、团长、旅长都在生产,手也起了泡,更加起劲,争当先锋,造就了许多“气死牛”式的模范人物。
718团模范班长李位,在一次全团组织的开荒竞赛中,创造了日开荒3.67亩的最高纪录。人们夸赞说:“好家伙,两头牛一天才能耕2亩多地,他一把镢头就挖了3亩多,真要气死牛。”
后来,719团刘顺清又以4.11亩的纪录,超过了李位,随后4支队尹光普又创造了4.28亩的最新纪录。在劳动模范的带动下,359旅的官兵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不断掀起开荒生产热潮。
这条纪律的背后,是关爱官兵的光荣传统。
官兵一致、知兵爱兵,在359旅得到充分彰显。王震身为旅长,始终同官兵打成一片,有时亲自杀猪、炒菜给官兵吃。
717团政委晏福生,在大生产运动中,他不但把警卫员派到连队去开荒,还亲自上山劳动,给同志们挑水、送饭;禾苗出土后,他天天在田间松土、施肥、锄草。359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想方设法让官兵吃饱穿暖。他组织纺织厂织布,让官兵穿上了毛呢冬装。
毛泽东同志指出,“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359旅这条特殊的劳动纪律告诉我们,要想让纪律发挥效力,靠他律,更靠自律。身先能率人,律己能服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就能带动和感召官兵把党和军队事业举过头顶,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