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网友问:“为什么中国人都讨厌韩国”外国网友回答:“不是只有中国人,是所有地球人都讨厌韩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韩国网友在网络上提问,原本可能只是想听听中国网友的看法,没想到却在外国社交平台上引发更大的反响。 有人留言说:“不是中国人讨厌,是全地球人。”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背后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把这当作一个国际现象来观察,不难发现,韩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好感度”确实面临挑战。 不止一个国家的网民表达过对韩国某些行为的反感,涉及的领域也不只是某一方面,而是文化、历史、体育、外交等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 这并不是某个国家对韩国的“仇视”,而是一种普遍的不满情绪在全球范围内的体现。 文化起源上的争议,是最容易引发情绪对立的话题。比如韩国对“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一度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引发强烈反应。 其实,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度来看,非遗评定强调的是传承的活力和社区参与,而不是追究谁是起源地。 问题在于,韩国部分媒体与公众在宣传时,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共有性,强调“我们最早”,这很容易被外界理解为“抢文化”。 类似的争议还有不少。比如韩服的起源问题,在视觉风格上与汉服存在高度相似,历史上唐代服饰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是有据可查的。 但韩国部分宣传中却强调韩服“自古以来”的独立性,这种“源头唯一”的说法在文化圈里非常敏感。 再比如一些韩剧将中国传统礼仪照搬成婚礼场景,甚至误用丧礼仪式,也让不少观众觉得“不是不懂,而是不尊重”。 归根结底,韩国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包装和输出时非常成功,比如K-Pop、韩剧、韩国综艺,这些内容在全球年轻人中吸粉无数。 但与此同时,文化输出与文化归属感之间的矛盾也就浮现了出来。 成功的文化产品让韩国获得了“文化强国”的名声,但源头的争议却让人觉得他们在“偷香火”,把别人的祖宗供在自家庙里。 而且韩国的历史角色也很复杂。从中国的藩属国,到日本的殖民地,再到现在美军驻扎、战时指挥权不归本国,这段历史让韩国在身份认同上一直处于“中间地带”。 经济上早已腾飞,科技上有三星、现代等巨头,文化上也不断输出,韩国早就不满足于“小国心态”,而是努力塑造“中等强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但是在外交实际操作中,它又往往显得左右摇摆。 例如,在中美之间保持所谓“战略模糊”,在日韩关系紧张时又主动靠近美方,在朝鲜问题上和中俄协调步调却又参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 这种“现实主义”的策略,从韩国立场看是务实,但在外部眼中却常被看作“骑墙”“两面下注”。 再加上频繁申办国际活动、推动韩语进联合国官方语言等动作,容易给人一种“野心不小”的感觉。 体育赛场则是韩国形象争议最集中的场域。2002年韩日世界杯,韩国队在对阵意大利和西班牙时的争议判罚,至今仍被国际球迷诟病。 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中,韩国选手因犯规被取消成绩,韩国国内舆论立刻反弹,指责裁判不公,还发起对中国选手的网络攻击。 这类事件不断累积,容易让人贴上“输不起”“耍赖”“情绪化”的标签。 不仅是在体育场上,韩国网民在网络上的表达方式也常常引发争议。比如在一些历史文化事件中,经常能看到“宇宙起源是韩国”“孔子是韩国人”之类夸张言论。 虽然是极端个体,但由于传播途径广泛,很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连带着韩国整体形象一并受损。 这些争议并不意味着韩国没有成就。相反,韩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突破。 可是问题在于,这种成就之后所衍生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表达中常常缺乏分寸感。 当这种情绪表现为对文化源头的强占、对国际规则的忽视、对外部批评的激烈反应时,反感情绪自然就来了。 国际社会并不苛责一个民族的自豪感,但如果自豪变成了膨胀,文化变成了“独占”,规则变成了“为我所用”,那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尊重。 韩国若想真正成为文化强国,不只靠偶像团体和电视剧的传播力,更要在面对历史、文化和国际交往时展现出大国应有的胸襟与诚意。 这并不是要韩国“低头”,而是希望它能认识到,文化影响力的长久不仅靠内容包装,更靠态度和格局。 只有在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上更真诚,对国际共识的遵守上更严谨,对争议事件的反应上更冷静,韩国才能逐步赢回全球范围内的信任与认可。 信息来源: 《江陵端午祭》——中国非遗网
一觉醒来,韩国网友恼羞成怒了:干脆说韩国所有的东西都起源于中国得了。这次世界网友
【66评论】【25点赞】
兜兜里有糖
首先问下02年看过世界杯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喜欢棒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