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我国外交官何存峰乘坐美国客机飞往纽约,在飞行途中,何存峰去了一

时光旧梦远 2025-08-04 14:38:07

1985年11月,我国外交官何存峰乘坐美国客机飞往纽约,在飞行途中,何存峰去了一次洗手间,回来却发现随身携带的外交邮袋不翼而飞,外交邮袋中装着绝密文件,这次的任务就与文件有关,他向美国机长提出交涉,被美方粗暴地拒绝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11月,泛美航空PA72次航班正平稳地飞越美国大陆,机舱里灯光昏暗,多数乘客已昏昏欲睡。 对于中国外交信使何存峰与杨水长来说,这趟从旧金山飞往纽约的旅程,本该是又一次寻常却必须时刻警惕的护送任务,他们脚边,是两个用红色火漆封口的机要邮袋,里面装着国家绝密。 在飞行了近一个小时,杨水长轻声对何存峰说,这几天在旧金山没休息好,想眯一会儿,请他多费心看管,何存峰点点头,应了下来。 谁知,十几分钟后,何存峰也感到内急,他轻轻拍醒杨水长,指了指脚下的邮袋,示意杨水长看好,这才起身走向洗手间,这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交接。 可当何存峰回来时,眼前的一幕让他的血液几乎凝固:座位空着,杨水长不见了,那两个重若千钧的外交邮袋也一同消失了。 并且整个机舱安静得出奇,而何存峰心里咯噔一下,一个最坏的念头冒了出来:杨水长叛逃了,而且是带着国家机密。 但他没有丝毫慌乱,快步在机舱里来回搜寻了两遍,乘客区、服务区,都没有杨水长和邮袋的踪影,排除了所有可能后,他的目光锁定在驾驶舱前方一个类似“阁楼”的休息区,那是这架飞机上唯一能藏下一个大活人的地方。 然而,何存峰刚一靠近,就被两名机组人员强硬地拦住,粗暴地表示那是机组专用区,乘客无权进入。 事情显然不简单,何存峰的英语有限,他迅速找到同机的一位中国乘客帮忙翻译,向美方严正声明:“我是中国外交信使,正在执行公务,我的同事和我们护送的国家邮袋同时失踪,这是极其重大的外交事件,必须立即处理!” 当翻译把话清晰地传了过去,可那几名机组成员只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态度冷漠得像在走流程。 就在这时,一名空乘递来一个小手提袋,何存峰打开一看,是自己的护照、机票和零钱,底下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是杨水长潦草的字迹:“我决定申请政治避难。” 而几分钟后,机舱广播响起,称飞机出现“技术故障”,需要备降芝加哥,这下,何存峰心里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灭了。 从杨水长的“疲劳”,到机组人员的阻拦,再到这突如其来的备降,一条清晰的指令链已经浮现,对方的目的就是在芝加哥这个预设好的舞台,将人和文件彻底“合法”地转移。 而飞机降落在芝加哥,乘客们陆续下机,唯独何存峰被要求留在座位上,他当然不会离开,他清楚,一旦下了飞机,就等于放弃了最后的阵地,他守在座位旁,双眼死死盯住那个“阁楼”的方向,决心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僵持中,几名男子登机,自称是美国移民局和国务院的官员,何存峰言简意赅地重申了情况,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杨水长是正在执行公务的中国外交人员,他携带的外交邮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财产,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邮袋不得开拆或扣留。” 对峙许久,机长终于露面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杨水长已主动要求前往台湾,并“愿意”将邮袋交给台湾方面处理,这话术十分刁钻,将叛逃和处置国家财产捆绑在一起,企图瓦解何存峰的立场。 但何存峰当即打断他:“杨水长擅离职守,已经无权处置任何公务,外交邮袋的主权属于中国,作为仍在执行任务的信使,我有责任和权力将其护送到底,邮袋绝不能转交,更不能开封!” 可机长沉默片刻,竟提出了一个堪称荒唐的“折中方案”:让杨水长在美方人员监督下打开邮袋,取出他的“私人物品”后,再把邮袋还给何存峰。 这简直是把国际公约当儿戏,何存峰不再理会这种试探,发出了最后的通牒:“如果邮袋在你们的控制下被打开,我们将视其为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我会将事件的全部经过上报中国政府、通报国际组织和媒体,届时,美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切后果!” 这番义正辞严的警告显然击中了要害,那几名美国官员退到一旁,紧急商议了近二十分钟,回来后,他们的态度终于松动,同意归还邮袋。 在何存峰在对方的指引下,见到了那两个完好无损的邮袋,他仔细检查了火漆封条和编号,确认无误后,才一把将它们紧紧抱回怀中。 至此,这场在高空和地面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的惊险对峙,终于以中方的胜利告终。 回顾这起事件,在那种孤立无援、步步紧逼的绝境中,支撑何存峰的,或许不只是职业操守,更是一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国家财产,寸步不让;国家尊严,不容侵犯,正是这份清醒与决绝,为国家赢回了一场关乎国格的博弈。 【信源】文汇网 2021-03-14 1985年,中国外交信使携绝密邮袋在万米高空的美航客机上神秘失踪意图叛逃……

0 阅读:0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