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公开。小香玉却不屑一

五点动画 2025-08-04 13:30:37

2004年,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公开。小香玉却不屑一顾地说道:“公开又如何!”这份遗嘱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竟然让小香玉这么不在乎。

这份藏着心碎与决绝的文书,最终还是像一颗炸弹,在戏曲界掀起巨浪。

遗嘱里最刺眼的那条,是收回孙女陈百玲用了二十多年的艺名“小香玉”,这个曾让她骄傲的传承符号,如今成了扎在心头的一根刺。

常香玉这辈子把“戏比天大”刻进了骨头里,抗美援朝时她带着剧团全国义演,硬是靠180场戏捐出一架战斗机,文革后把补发的工资全交党费,非典时期捐出积蓄,临终前连丧葬费都要省下来捐给家乡。

她对豫剧的爱近乎偏执,亲闺女当年想改唱流行歌曲,她直接掀了饭桌,气得女儿远走国外再没回来,直到遇见孙女陈百玲,老人眼里才重新亮起光。

陈百玲打小就是个“戏疯子”,住在豫剧团家属院的她,别人家孩子跳皮筋,她蹲在排练场边偷学身段,12岁就能把《花木兰》选段唱得字正腔圆。

家里人都说“戏子没出息”,她愣是偷摸考上艺校,文化课专业课双第一。

常香玉看着这个没血缘的孙女,仿佛看见年轻时的自己,亲手给她戴上“小香玉”的艺名,在戏曲行当里,这相当于把半辈子艺术生命都托付出去。

最初十年像场美梦,小香玉17岁拿下全省戏曲冠军,20岁带着《拷红》进中南海演出,常香玉手把手教她每个吐字归音。

有次排练《白蛇传》,一个水袖动作练了三百多遍,小香玉膝盖淤青渗血都不喊停,老太太半夜给她敷药时直掉眼泪,那时候剧团老人都说,常香玉的魂儿真传给这姑娘了。

裂痕是从春晚开始的,2000年后的小香玉突然变了,豫剧里加进街舞动作,传统唱段配上电子乐,最让常香玉痛心的是,她创办的豫剧学校渐渐变成“综艺明星培训班”。

有次祖孙俩在后台吵得惊天动地,小香玉嚷嚷着“不创新等着进博物馆吗”,老太太摔了茶杯:“你把《花木兰》改成摇滚,对得起戏里死去的将士吗?”

那天之后,常香玉把《花木兰》戏服锁进箱底,再没让孙女碰过。

离婚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香玉和王为念六年婚姻破裂后,常香玉发现孙女连基本功都荒废了,她在综艺里翻跟头博掌声,却记不清《朝阳沟》的戏词。

最让老人寒心的是,豫剧学校因经营不善倒闭时,小香玉正带着学员参加真人秀捞金。

遗嘱里那句“收回艺名”写得很重,钢笔尖划破三层纸,像要把二十年的期待亲手撕碎。

小香玉看到遗嘱时正在排练厅,她对着手机冷笑:“公开又如何?”

转身就把新编豫剧搬上音乐节舞台。但没人知道她深夜翻奶奶录像时的眼泪,就像没人发现她后来悄悄把“常派”唱腔揉进创新作品里。

常香玉去世周年那天,小香玉在微博发了段《花木兰》清唱,评论区都在夸“有老太太的神韵”,只有老戏迷听出最后一句跑了调了,那是当年常香玉总给她纠正的地方。

这场传统与创新的战争没有赢家,常香玉至死守着“戏比天大”的信仰,小香玉用流量让年轻人知道了豫剧的存在。

或许艺术传承就像黄河水,既要老河床稳住根基,也得允许新支流奔腾试探。

如今小香玉的儿子豆豆开始学戏了,孩子总问“妈妈为什么有时唱老调有时玩新词”,她只是摸摸他的头:“等你长大就懂了,奶奶和妈妈都在你骨头里刻着呐。”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Jason

Jason

2
2025-08-04 19:20

小香玉的儿子管常香玉叫奶奶?

五点动画

五点动画

原创趣味历史动画 喜欢的小伙伴麻烦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