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女子隐瞒怀孕入职了一家科技公司,为了养胎,在转正第二天她就申请了带薪休假,老板竟然爽快同意了。女子在家休息半月后发现社保停了,这才惊觉是老板把公司注销了。网友表示,“你隐瞒实情,那我就解散公司”,“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从试用期刚过就申请产假,到公司突然“人间蒸发”,再到老板换个马甲重新开张——这样的职场怪象正在多地上演。 最高检今年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江苏常州某电子公司就因违法调岗孕期职工被检察机关介入,最终赔偿9.4万元。 长春一家设计室也玩过类似套路,孕期员工刚提出休假申请,公司立马以“业务调整”为由停止运营,原班人马却在隔壁重新开张,法院29天内调解成功,企业赔偿3.8万元了事。 这些案例背后的共同点很明显:企业想方设法避开产假成本,手段越来越隐蔽,怀孕员工到底该不该提前“坦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职场女性,有些公司直接在面试时询问婚育计划,被拒绝后就以“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拒绝录用。 法律其实早就划清了界限《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禁止用人单位询问婚育状况,除非是接触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对胎儿有害的特殊岗位,否则员工没有主动告知怀孕的义务。 这种操作在法律上站不住脚,法院判断标准很简单:如果新老公司的业务内容、办公地点、核心团队高度重合,就视为同一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原有的劳动关系责任。 北京某设计公司老板就吃过这个亏。公司注销后重新注册,连办公室都没换,结果被法院认定为规避法律责任,最终赔付员工哺乳期工资损失。 职场生育歧视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有些公司不敢直接辞退孕期员工,就玩“软刀子”:突然调岗到偏远地区,或者安排明显超出能力范围的工作,逼着员工主动离职。 还有企业在孕期员工休假期间故意拖欠社保,导致员工无法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等到员工发现时,公司早就做好了“账目不清”的准备。 职场女性也在学着自我保护,聪明的员工会保留工作邮件、考勤记录、绩效评估等关键证据,一旦遭遇不公就有了维权的底气。 遇到社保突然断缴、公司异常注销、工作内容无故调整等异常情况,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申请仲裁,成功率比事后维权高得多。 真正聪明的企业早就把女性友好政策当成招聘优势,弹性工作制、育儿假、母婴室配置,这些看似增加成本的措施,实际上能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 职场生育歧视问题的根源不只在企业,也在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如果生育成本能够更多由社会承担,企业的顾虑自然会减少。 不过法律底线必须坚守,违法解除孕期员工劳动合同,注销公司逃避责任,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与其费心思钻空子,不如把精力放在合规经营上。 毕竟一个连女员工基本权益都保护不了的企业,又怎么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长远? 网友热议: “怀孕又不是犯罪,凭啥找工作非得自报家门?公司要是真按法律来,怕什么员工怀孕?” “老板玩‘金蝉脱壳’太缺德了!注销公司换个马甲继续干,摆明欺负孕妇,必须告到底!” “现在多少公司一听女的已婚未育就直接pass,不隐瞒连饭碗都抢不到,现实逼的!” “转正第二天就休产假,公司成了冤大头?小本生意经不起这么折腾!” “隐瞒就是诚信问题,要是入职前说清楚,老板说不定还能安排轻松点的岗位。”
山东一女子隐瞒怀孕入职了一家科技公司,为了养胎,在转正第二天她就申请了带薪休假,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8-04 11:56: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