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坦言:美国之所以一直针对中国,是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大错。一个建国才二三百年,强大不过一百年的国家,居然敢称 “习惯” 成世界老大。而且是对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起码在世界巅峰屹立二千年的伟大国家面前,何等狂妄和无知。 右边是 2023 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 5G、高铁、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超越美国。 “这不是‘崛起’,是‘归位’,”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震颤,“美国害怕的,或许是自己从未真正理解的文明惯性。” 长安的西市遗址里,考古人员正清理唐代的波斯银币,币面上的国王头像与西安出土的唐三彩骆驼俑相映成趣。 那时的中国,用丝绸、瓷器和造纸术连接着东非与欧洲,广州的蕃坊里,阿拉伯商人子弟与中国士子同场科举。 而同一时期的北美大陆,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柱上,还刻着狩猎的驯鹿 —— 当中国已形成成熟的文官制度时,美国的土地上连统一的文字都尚未出现。 这种文明的时差,不是二百年的工业轰鸣能抹平的,就像金字塔不会嫉妒后来的摩天大楼,因为它知道自己站在更深厚的地基上。 1894 年,美国 GDP 首次超过英国时,《纽约时报》头版印着 “新世界秩序” 的宣言。 那时的中国,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却仍在敦煌藏经洞里保存着公元 868 年的《金刚经》——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美国靠两次世界大战发家时,中国正用持久战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为反法西斯同盟争取时间。 当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时,中国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到土地,埋下后来经济起飞的种子。 两种崛起路径从一开始就不同:一个靠掠夺与战争红利,一个靠文明基因里的坚韧与重建能力。 华为的研发车间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 7 纳米芯片,墙上的标语写着 “向死而生”。 这场景让人想起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活字印刷术时,或许也预见了千年后中国人对技术突破的执着。 美国用芯片禁令试图卡住中国的脖子,却忘了元代的郭守敬早已用浑天仪测量出地球公转周期,精度与现代测算仅差 26 秒 —— 中国的科技基因,从来不是 “跟跑”,而是 “原创”。 当美国的智库还在推演 “技术脱钩” 时,中国的空间站已在太空培育出水稻,舱外的机械臂精准如北宋苏颂设计的水运仪象台。 “一带一路” 的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穿越中亚的沙漠时,车厢里的笔记本电脑与光伏组件,正重复着丝绸之路的故事:用实用技术交换信任。 撒马尔罕的集市上, Uzbekistan 的商人用汉语讨价还价,身后的壁画里,玄奘的取经队伍与当代的集装箱卡车在时空中重叠。 而美国主导的 “印太经济框架”,在马尼拉的签约仪式上,附加了 12 条政治条款,像中世纪的不平等条约。 当中国用 “共商共建共享” 打破零和博弈时,美国还困在 “霸权红利” 的旧思维里。 南京夫子庙的元宵灯会上,孩子们提着 “嫦娥五号” 造型的灯笼,与唐代流传下来的荷花灯挤在一起。家长指着灯上的月球图案说:“古人想象的广寒宫,现在我们真的去了。” 这种文明的延续性,让美国的焦虑显得格外突兀 —— 它担心中国 “挑战规则”,却没意识到中国本身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早在明代,郑和船队就用 “厚往薄来” 的原则与沿途国家贸易,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早两百年实践着平等外交。 而美国馆的展品,从独立宣言到登月舱,更像一部 “速成史”。 “速成的强大容易产生错觉,” 他写道,“以为自己能永远定义世界,却忘了历史的裁判权,永远属于活得最久、走得最稳的文明。” 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区里,新生的湿地正吞噬着盐碱地,芦苇荡里的东方白鹳,与三千年前甲骨文中记载的 “鹳” 字形态无二。 这片土地见证过商的甲骨、秦的统一、唐的开放、明的航海,也见证过近代的苦难与当代的复兴。 它知道,美国的针对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中国的文明,早已学会在浪潮中调整航向,却从不改变驶向远方的目标。 联合国的大厅里,中国代表正阐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身后的世界地图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与 “一带一路” 的节点重叠成金色的网。 就像汉唐盛世留给世界的,不是疆域的辽阔,而是 “天下大同” 的理想,这恰是美国二百年历史里,始终未能理解的文明密码。
英国学者坦言:美国之所以一直针对中国,是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大错。一个建国才二三百年
烟雨杏花村
2025-08-01 19:19: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