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找到钱学森,把喜讯告诉了钱老,然而钱老第一句却是:“王永志,还在吗?”科技人员说:“在在在,他一直在基地盯着的。”听到这个回答后,钱老放心地点了点头。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载人航天“大总师”走了,钱学森推荐了他;海报新闻——中国载人航天“大总师”走了,钱学森推荐了他) 2003年10月16日,内蒙古上空一架航天器缓缓降落,杨利伟安全着陆后立刻赶往北京,探望一位已九旬高龄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见到这位中国首位航天员归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随后却关切地询问身边工作人员是否知道王永志的下落。 这个在关键时刻被钱学森记住的人,正是他的学生和事业继承者王永志,两人共同谱写了新中国航天与国防技术的壮丽篇章。 王永志的背景与钱学森有着鲜明对比。 钱学森生于中国动荡时期,家庭条件优越,父亲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界名流和经济学家,这让他从小就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 1934年,年仅23岁的钱学森凭借过人天资与优异成绩,赢得清华大学公费留学名额,赴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技术。 在美期间,他专注于飞行器动力学的研究,学术成就广受赞誉,成为当时国际上知名的专家。 1949年钱学森计划回国,遭到美国政府阻挠,历经五年艰辛辗转才返回祖国。 相比之下,王永志的求学之路更加坎坷。 他出身于辽宁一个贫寒农家,童年生活艰困,全家常为生计奔波。 新中国成立前夕,家中无力支撑学费,王永志被迫辍学务农。 但是1949年后,新政权推行的土地改革和教育政策彻底改变了这种境况。 当地政府落实扫盲和助学金制度,王永志获得重返课堂的机会,进入东北实验中学就读。 他克服家庭经济压力,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一年后入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继续深造。 1955年,王永志以出色表现入选新中国首批赴苏联留学生名单,前往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导弹设计。 完成学业回国后,他直接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这才与钱学森结缘。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1956年成立的核心国防科研单位,当时以航空技术为掩护,实际负责导弹研发工作。 钱学森任首任院长,王永志作为一名年轻工程师加入团队,从基础做起参与项目设计。 两人合作的开端源于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任务。 王永志依据在苏联学习的火箭理论知识,提出减少燃料注入的反常规方案。 他认为减轻负载能提升初速,依靠惯性达到原定射程。 方案最初遭多数人质疑,但王永志坚持向钱学森直接汇报。 钱学森审慎评估后,认可这一创新思路,并组织团队重新计算验证。 1964年再次试射,采纳减燃料建议的东风二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首次实现自主突破。 这次成功为后续项目奠定基础。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加剧,毛泽东明确指示发展洲际导弹以保障国家安全。 钱学森迅速领衔组建研发小组,王永志担任骨干参与设计,整合前期技术积累。 项目面临高强度推进要求,钱学森强调系统工程方法,从弹道轨迹到材料选用全程把关。 1971年9月10日,第一代洲际导弹试射圆满成功,射程覆盖数千公里,确立了中国战略威慑力。 此后任务转向研发改进型号,钱学森却在关键会议上提出由王永志接手新一代项目。 王永志深感责任重大,带领团队优化设计参数,引入模块化理念,不久后完成第二代导弹,大幅提升精准度和可靠性。 这一过程体现两代人的协作精神,钱学森专注于理论指导与资源协调,王永志侧重技术攻坚和团队管理。 导弹技术的积累直接延伸到航天领域。 1980年代起,王永志主导载人航天计划前期论证,提出返回式飞船设计方案,整合生命保障系统和轨道控制技术。 1990年代项目正式启动后,他作为首席顾问全程参与神舟飞船研发,重点解决发射窗口和返回轨道等难点。 2003年杨利伟执行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就应用这些研究成果。 当杨利伟安全归来时,王永志第一时间联络钱学森分享喜讯。 纵观这段历程,钱学森和王永志的结合既是个人命运的交汇,也是新中国科技自力更生的缩影。 王永志从贫困少年成长为领军人物,得益于国家教育体系支持;钱学森则将国际视野融入本土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代际传递。 他们的贡献不局限于技术成就,还在于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和制定战略框架,为中国在航天、导弹领域持续追赶国际前沿铺平道路。 今天,回顾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合作,仍能感受到科技强国梦想的坚韧力量。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找到钱学森,把喜讯告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01 13:43: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