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病床前却空无一人,六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

长河观澜 2025-08-01 10:15:43

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病床前却空无一人,六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他忍不住放声痛哭“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

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茅以升”这三个字,宛如一座丰碑,注定载入史册。 他是我国桥梁建筑领域的先驱者,也是令人敬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致力于桥梁事业,堪称无怨无悔。他亲手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为中国的铁路桥梁史镌刻下重要一笔。这座桥梁不仅是当时中国工程技术水平的象征,也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赋予无数国人坚定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再度承担重任,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落成,打通了南北交通,为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使中国桥梁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茅以升以他坚毅的“金刚铁骨”和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在祖国的桥梁事业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至今,钱塘江大桥北端仍矗立着他的铜像,俯瞰江面,象征着一代桥梁大师的精神永存。 然而,茅以升在成就辉煌事业的同时,在家庭生活方面却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凄凉。虽然他被誉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桥梁之父”,但晚年却饱受亲情缺失之痛,承受着妻离子散的命运。甚至在他临终之际,六个子女也未能在他身旁陪伴。这份人生的落寞,是茅以升自己一手造成的结局。

1989年的一个夜晚,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床前空无一人,六个子女均未到场。往昔种种,如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闪现。他不禁放声痛哭:"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 茅以升曾是家喻户晓的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建造了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等多座桥梁,为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这个功成名就的背后,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当戴传惠得知丈夫在外有了新欢时,整个人都呆住了,久久说不出话来。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茅以升的子女们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他们无法理解父亲为何在外拈花惹草,背叛了母亲和这个家。尤其是长子茅玉岳,当即表示与茅以升断绝父子关系。其他几个孩子也对父亲心寒至极,渐行渐远。 茅以升方知事态的严重性,他数次给家里写信解释,希望妻儿能谅解他。但戴传惠心如死灰,对他的信置之不理。儿女们更是对他愤恨至极,根本不愿与他有任何交集。 自此,茅家家庭破裂,老少分离。茅以升饱受内疚煎熬,却再也找不回往昔的温馨与幸福。儿女们各自成家立业,却再不愿与他亲近。戴传惠更是郁郁寡欢,独自承受着丈夫变心的伤痛。 岁月无情,转眼间茅以升已到古稀之年。儿女们虽偶尔会回家看望,但那种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却是再难找寻。茅以升唯有在孤寂中,忏悔自己过去的过错。他无数次想,若能重来,他绝不会做出伤害家人的事。可惜,覆水难收,他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茅以升自幼酷爱读书,善于学习。 10岁那年,正值端午佳节,家乡举行了盛大的龙舟比赛。观赛的人群挤满了文德桥,他因腹痛未能前往。然而,就在他缺席的那天,文德桥因为承受不住过多的人群而坍塌,造成多人伤亡。这场不幸的事故深深触动了茅以升幼小的心灵。他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造最坚固的桥梁,避免悲剧重演。 从此,只要看到桥梁,不论是石桥还是木桥,他都会仔细观察研究,从桥面到桥墩,无一遗漏。他对桥梁结构和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流连于桥边,思索其中的奥秘。 进入学校后,茅以升对桥梁的热爱有增无减。他在书本上看到有关桥梁的文章和段落,都会认真抄录在笔记本上;遇到有关桥梁的图画,就小心翼翼地剪贴起来。日积月累,他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笔记,里面满是他对桥梁的研究和思考。 许多人对他那令人惊叹的记忆力赞叹不已,却不知这并非天赋,而是他通过勤奋背诵和刻苦锻炼所取得的成果。 为了增强记忆力,每天清晨,茅以升都会站在河边背诵古诗、古文。河面上,风帆点点,渔歌悠扬,他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日复一日,他不仅背熟了大量的古诗文,而且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记忆能力。 有一次,他的爷爷正在用毛笔抄写古文,茅以升站在一旁默默记忆。等爷爷放下毛笔时,他竟然能够将一篇《京都赋》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令家人惊叹不已。 茅以升不仅热衷于背诵古诗文,还勇于挑战自我,不畏枯燥,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一次,他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被写到了小数点后100位,便决定背诵这串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于是,他分段记忆这长长的数字串: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记忆这些数字极为困难,但他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开始,逐步扩展到几十位,直到完整的100位,都熟练地背诵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在他八十高龄之时,依然能够奇迹般地背诵出少年时代记下的这100位圆周率数字。

0 阅读:3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