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原北京军区司令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外出执行任务,因公不幸牺牲。组织派人来慰问,讲:“老首长,您儿子为国捐躯了,您有意见就提,我们一定坚决执行。”陈司令回答:“他死得其所,我没有任何意见。”
陈锡联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战将,开国上将中以敢打善战而闻名。14岁时,他加入红军,被称为“小钢炮”。他的作战风格以勇猛果敢著称,李先念曾评价他“打仗数第一”,而在毛泽东眼中,他是“司令”,以心胸开阔、肚量大而著称。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部队首战阳明堡、夜袭旧关镇、设伏响堂铺等一系列战役,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赵子龙”之誉。 陈锡联的童年充满苦难,出身贫苦农家,家境因苛捐杂税和贫瘠土地而更加困窘。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年幼时便被送到地主家放牛,常常受尽剥削与虐待,多次试图逃回家,却不得不继续寄人篱下的生活。最终,他和母亲沦落到沿街乞讨的地步。远房叔叔陈芝斌视他们为“家门耻辱”,竟对母亲施以毒打,这一经历让陈锡联对不公与压迫充满愤怒,并萌生为民除害的志向。 随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动荡,革命力量在乡间逐渐积聚。年轻的陈锡联受到游击队革命宣传的影响,萌生了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然而,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的这一想法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1929年4月,陈锡联趁母亲熟睡时悄悄离家,加入了游击队。
1982年4月的桂林上空,乌云密布。一架B-266三叉戟客机正在执行飞行任务,驾驶舱内,副机长陈再文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飞机。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让能见度急剧下降,暴雨和浓雾笼罩着整片天空。 作为将军之子,陈再文从不以此自居。在部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陈锡联上将,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军人。在陈再文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始终以严格的军人标准要求他。每逢假期回家,父子俩最常谈论的就是航空知识和部队生活。老将军常说,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无论是谁的儿子,都要以服务人民为最高准则。 这样的家风,深深影响着陈再文。在部队的日常训练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战友们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每次执行任务前,他都会仔细检查每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他常说:"飞行就是要对每个环节负责,对每个生命负责。" 渐渐地,陈再文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成长为副机长。在他的飞行履历中,积累了大量复杂天气和特殊任务的经验。战友们都说,只要是陈再文执行的任务,大家都特别放心。然而,没有人能预料到,1982年4月的那次飞行任务,竟成为了这位优秀军人最后的战场。 面对组织的慰问,陈锡联将军的回答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位失去爱子的父亲,用沉稳的声音说道,战争年代有人牺牲,和平时期也会有人牺牲,他的儿子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而献出生命的,死得其所。
回顾1930年,陈锡联第一次参加大规模战斗时,心中充满了恐惧。他趴在地上不敢动弹,眼看着战斗激烈进行,班长孙玉清却鼓励他说:“小陈,不要怕,跟在我后面,学着我的样子,往前冲!”在班长的鼓舞下,陈锡联的胆子逐渐壮了起来。他紧跟在孙玉清后面,学着他的样子,弯着腰,手握大马刀,嘴里大喊“冲啊!冲啊!”经过几次战斗,陈锡联勇敢的表现赢得了红一师战友的认可,也因此得到了“小钢炮”的绰号。 到了1950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我军任务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大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为了更好地支持朝鲜战场的需求,毛泽东亲自提出,指名陈锡联来负责炮兵工作。毛泽东幽默地说道:“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于是,1950年4月,陈锡联被任命为军委炮兵司令员,开始着手组建和扩建炮兵部队。 陈锡联的领导下,炮兵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到1953年底,全军的炮兵已经达到了23个师、88个团和22个独立营,总兵力达到30余万人,是1950年初的三倍多。随着大量炮兵部队投入朝鲜战场,敌我之间的装备差距逐渐缩小,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1952年,在朝鲜的秋季反击作战中,志愿军步兵攻打敌方阵地时,往往能够得到8至10个炮兵连的火力支援。在上甘岭防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凭借强大的火力支援和掩护步兵作战,成功打退了敌人的数百次冲击,摧毁了敌军大量的飞机、火炮和坦克,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据统计,敌方约有一半的伤亡是由志愿军炮火造成的。毛泽东也特别强调:“今年秋季作战,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进入1960年代,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沈阳军区将增产节约、抗灾救荒列为重要任务之一。陈锡联组织部队向北大荒采购粮食,并通过办部队农场等方式提高生产能力,成功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1962年,陈锡联带领部队入闽作战,粉碎了蒋介石的军事冒险,并通过这一过程提升了部队的设防能力和作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