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对他合作前辈余东璇的女友黄美珍一见钟情,10年等待,他终于娶到了前辈的女友

历史阅读者 2025-07-31 09:00:07

邵逸夫对他合作前辈余东璇的女友黄美珍一见钟情,10年等待,他终于娶到了前辈的女友。然而,45岁的邵逸夫,生命中出现了第二位女子。

2014年1月7日凌晨,香港著名电影制作人、“邵氏帝国”掌权人、慈善家邵逸夫去世,享年107岁。邵逸夫以其巨大贡献享誉社会,他一生捐款无数,亲自发起的教育和医疗项目多达数千项。慈善家的名号伴随他的一生,但其背后鲜有人知的,是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超乎寻常的节俭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他的严格作风也曾让影星李小龙离开邵氏,转投嘉禾。然而,邵逸夫的子女却未因他巨额遗产而争夺,甚至无人主动继承这200亿资产。 邵逸夫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漂染业商人,但邵家四兄弟没有一人选择子承父业。相反,他们全都投身于当时尚属新兴的电影行业。更为有趣的是,邵家兄弟连父亲取的本名都弃之不用,转而选用陶渊明诗句中的字作为名字:醉翁、邨人、山客、逸夫。这些富有田园意趣的名字,后来成了他们的正名,也伴随了邵氏兄弟的一生。 对电影的热爱和专注几乎是邵逸夫的天性。从上海教会学校中学时期起,他就已经在哥哥邵醉翁创办的天一电影公司中学习拍摄技术。天一公司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而年轻的邵逸夫还曾参与拍摄影院正片前播放的新闻短片。这些短片由他基于社会热点拍摄,深受观众欢迎,展现了他早年的敏锐与才华。 1927年,邵逸夫中学即将毕业,应大哥的安排前往南洋协助三哥邵仁枚开拓市场。二人推着放映车,走遍东南亚的穷乡僻壤,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逐步建立起一张电影发行网络。这种拼搏精神贯穿了邵逸夫的一生。他不抽烟、不喝酒,将工作视为最大爱好。即使是晚年,他仍每天坚持看片,甚至一年能看700多部,其中包括大量“烂片”。

1937年的新加坡,春风和煦。在一场盛大的婚礼上,30岁的邵逸夫终于迎娶了他等待了近十年的爱人黄美珍。这场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爱情的见证,更是一段佳话的开始。让人感动的是,新娘的前任恋人余东璇不仅送上祝福,还奉上了50万元的贺礼,为这段姻缘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时光回转到1928年,那时的邵逸夫正在新加坡开拓电影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当地富商余东璇的府邸。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黄美珍。那时的黄美珍正值芳华,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得知她是余东璇的女友时,邵逸夫内心虽有波澜,却也只能将这份悸动深深埋藏。 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在随后的日子里,邵逸夫与黄美珍因为工作渐渐熟络起来。那时的邵逸夫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对电影事业充满热情。而黄美珍也不是一般的大家闺秀,她对电影工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为邵逸夫的项目出谋划策。两人在工作中的默契,让这份藏在心底的情愫愈发滋长。 1931年,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兴起,邵逸夫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电影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在黄美珍的鼓励下,他毅然决定远赴美国考察。这趟旅程险些成为他生命中的终点,船只在海上触礁,所幸最终化险为夷。而这次经历不仅没有打退邵逸夫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有声电影的决心。1932年,他参与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成功问世,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45岁的邵逸夫,生命中出现了第二位女子。

1931年,美国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电影行业也未能幸免。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普及有声电影,传统电影公司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然而,邵逸夫凭借超凡的远见,决定亲自前往美国学习有声电影技术,并购买相关设备。 这趟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乘坐的轮船在途中撞上暗礁,船沉后他仅靠一块漂浮的木板在海上飘了一夜才获救。劫后余生的邵逸夫坚持完成计划,将有声电影设备带回中国。1932年,动荡的局势迫使上海的天一公司迁往香港,邵逸夫在此拍摄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有声时代。 尽管成就非凡,邵逸夫的拍片风格却饱受争议。有人批评邵氏电影过于媚俗,然而邵逸夫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坦言,自己拍片的目的是服务大众市场,而非小众艺术,“宁愿拿钱支持艺术节,也不拍无人欣赏的电影。”他自称对制作极为严谨,宁可烧掉劣片,也绝不将其推向市场。 1957年,邵逸夫的二哥在香港的公司陷入困境,他毅然从新加坡返回香港接手事务。这一年,他已50岁,却带领邵氏影业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他创办无线电视台、无线训练班及香港小姐选美等活动,为香港影视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尽管以节俭著称,邵逸夫在三哥去世后大彻大悟,认为财富应该回馈社会。之后,他通过邵逸夫基金会捐资47亿港元,在内地建成了6013个教育项目,并设立“邵逸夫奖”,以鼓励科学与文化的卓越发展。 工作是邵逸夫的快乐来源,也是他延续生命活力的秘诀。年近百岁,他仍坚持上班,生活节奏井然有序。即便晚年,他仍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记者询问长寿秘诀时,他幽默地指着自己的嘴角说:“就在这里!”

0 阅读:40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