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有人通知黄令仪:立即终止芯片和集成电路项目,她冲进办公室喊破嗓子:“绝不能停!否则我们会被卡死!”上级却冷冷一句:“没钱。”黄令仪当场蹲地痛哭,谁能想到,日后她却成了让美国忌惮的关键人物! 主要信源:(南风窗网——黄令仪:澎湃中国“芯”;极目新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的书香门第。 父亲创立了广西博物馆,母亲是化学研究员。 原本安稳的生活被日军侵华打破,襁褓中的她随父母颠沛流离。 目睹同胞在战火中挣扎求生,年幼的她向母亲哭诉疑惑:"我们没惹日本人,为什么要轰炸我们?" 母亲含泪回答:"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你要读书救国!" 这句话成为她毕生的信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家陷入困境。 父母失业,面临失学的黄令仪鼓起勇气找到学校团委书记。 当她把免学费证明带回家时,母亲喜极而泣:"记住是国家给你读书的机会!" 1958年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国家急需半导体人才,她被选送到清华首届半导体班。 初见实验室的场景让她震撼: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个电炉烤着指甲盖大小的硅片。 这就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起点。 1960年,黄令仪在华中工学院建起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 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团队饿着肚子攻关。 有次高烧住院,同事劝她休息,她却望着天花板说:"我们的技术落后,我着急啊!就算爬着也要擦掉祖国身上的耻辱!" 半年后二极管研制成功,她却累倒在岗位上。 1965年国家重启芯片研究,她带队研制的"156组件计算机"次年问世。 1970年东方红卫星升空时,广播里传来的《东方红》让整个团队抱头痛哭。 可危机始终存在。 国外芯片禁运让黄令仪夜不能寐:"没有自己的芯片,人家随时能让我们断电!" 1980年她的团队连续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却遭遇晴天霹雳:芯片项目因经费不足被砍。 在中科院走廊里,她红着眼睛拉住领导:"战机军舰离了芯片就是废铁啊!" 终究没能留住研究室。1984年项目解散那天,她抱着仪器哭了整晚。 1990年,黄令仪赴美交流。 在参加旧金山芯片展时,她走遍上千展位却不见中国展台。 一位外商打量她的胸牌问:"中国人也懂芯片?" 这句话如刀扎心。 后来她在日记本写下誓言:"定要造出中国芯,让世界看看!" 回国后她蛰伏十年,终于在2000年带着自主设计的芯片重返国际展会,银奖奖杯在镁光灯下熠熠生辉。 2001年,中科院"龙芯"项目陷入困境。 66岁的黄令仪正在桂林养老,接到邀请时毫不犹豫:"祖国需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拼!" 实验室里,她指着满墙图纸动员年轻人:"每年两万亿买外国芯片,这钱能建多少学校?咱们这代人不拼命,子孙就得受制于人!" 三年后"龙芯1号"面世,打破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 美国《电子工程时报》称这是"不可思议的逆袭"。 2015年搭载"龙芯2号"的北斗卫星升空,成为美国太空总署重点监测对象。 当时黄令仪手术后正在康复,收到喜讯后拔掉输液管赶回实验室。 2018年她82岁带领团队攻克28纳米工艺,让复兴号高铁实现100%国产化。 年轻人送她"芯片奶奶"称号时,她正戴着老花镜复查设计图:"3号龙芯还要优化,功率再降5%!" 2019年底,83岁的她完成龙芯3A/3B4000芯片,性能比肩美国AMD主流产品。 验收当天她独自走进机房做最后测试,当绿色通过提示灯亮起时,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抚过操作台。 2020年获"CCF夏培肃奖"时,评委会统计出惊人数据:她研发的芯片累计为国家节省采购资金超十万亿元。 2023年4月20日,86岁的黄令仪在北京逝世。 人们整理想在遗物时发现个泛黄笔记本,首页抄录着文天祥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 在芯片研发最艰难的阶段,她曾连续三年在除夕夜独自留守实验室,年夜的加餐是泡面配咸菜。 有记者问她为何如此拼命,她指着窗外万家灯火:"这里的每盏灯,都该有颗中国芯。"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美国这回真是拿出杀手锏,直接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围堵中国”大戏!不仅把稀土出口
【10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