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在这次美欧关税谈判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就是借鉴了二战期间的成功经验,那

康安说历史 2025-07-30 20:14:39

法国在这次美欧关税谈判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就是借鉴了二战期间的成功经验,那就是投降一定要趁早。这次欧盟成功的赶在月底前投降,避免了美国威胁的月底谈不成就施加30%的惩罚性关税。 美国一开始威胁要在 7 月底加征 30% 的惩罚性关税,结果欧盟在 27 号就跟美国达成了协议,把关税定在 15%。这看起来确实像赶在最后期限前服软,但这里面法国的角色可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带头投降,反而是一直在较劲。 从谈判过程来看,法国从一开始就跟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的态度不一样。今年 5 月的时候,欧盟内部讨论要不要单方面接受美国 10% 的关税,法国是唯一反对的国家。 那时候法国就觉得,要是这么轻易让步,以后美国只会得寸进尺。到了 6 月底,欧盟开峰会商量对策,德国总理默茨急着要达成协议,怕德国汽车、化工这些产业受太大冲击,可法国总统马克龙还是咬死了要坚持 “零对零” 关税,说要是美国不松口,欧盟就得反击。 法国为啥这么硬气呢?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产业结构跟德国不一样。德国出口靠的是汽车、机械这些大件,美国一提高关税,德国企业马上就得大出血。 可法国除了汽车,还有葡萄酒、化妆品这些有特色的产品,而且法国一直挺在意 “国家主权” 这事儿,觉得不能让美国随便拿捏。 另一方面,法国在欧盟里一直想当 “领头雁”,要是这次轻易服软,以后在欧盟里说话就更没分量了。所以马克龙才会说,欧盟的妥协不能被当成软弱,不然以后谈判就更难了。 可现实是残酷的。美国的关税威胁就像悬在欧盟头上的一把刀,尤其是对德国这种出口大户来说,30% 的关税真要落地,德国制造业可能得萎缩 2.8%,汽车行业产值能损失 6%。这种压力下,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就想着先把眼前的火扑灭再说。 到了 7 月下旬,谈判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亲自跑到苏格兰特朗普的高尔夫球场去谈,最后敲定了 15% 的关税。这个结果其实是两边都退了一步:美国没拿到 30%,欧盟也没保住 10%。 但法国对这个结果是真不满意。协议一宣布,法国总理贝鲁就在社交媒体上大骂这是 “欧洲的黑暗一天”,说欧盟本该团结起来捍卫利益,结果却屈服了。法国负责外贸的官员也说,协议不公平,以后还得接着谈。 不过话说回来,欧盟这次妥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要是真让 30% 的关税生效,欧盟对美出口可能得暴跌,整个欧洲经济都得跟着遭殃。 而且美国还威胁要扩大关税范围,从钢铁、汽车到药品、半导体都不放过。在这种情况下,15% 的关税虽然高,但好歹把损失控制住了。就像老百姓过日子,明知道买贵了,但总比东西被人抢了强。 但这事儿也留下了后患。协议里欧盟答应买 750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追加 6000 亿投资,这等于把欧洲的经济命脉又往美国手里送了送。 法国就担心,以后欧洲在能源、技术上对美国的依赖更深,说不定哪天又得被卡脖子。而且这次妥协让美国尝到了甜头,以后在别的领域,比如数字税、农产品标准这些事儿上,美国肯定还会用同样的办法施压。 再看看法国的处境,就更让人唏嘘了。法国在欧盟里一直想当 “出头鸟”,可这次谈判里,它的声音被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现实压力给压下去了。协议达成后,马克龙一直没吭声,估计心里也是有苦说不出。 总的来说,这次美欧关税谈判,欧盟的妥协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法国虽然拼命想坚持原则,但胳膊拧不过大腿。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在国际博弈里,实力说话是硬道理,光有骨气不够,还得有能跟人掰手腕的本事。 法国这次的坚持虽然没成功,但至少让大家看到,在强权面前,总还是有人不愿意轻易低头。 以后欧盟要是还想在国际上挺直腰杆,内部团结和自身实力都得抓起来,不然类似的事儿还会发生。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