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总统文在寅在中国得到的大多是正面评价?   韩国唯二的君子,他的作风太

梅梅谈世界 2025-07-30 16:17:12

为什么韩国总统文在寅在中国得到的大多是正面评价?   韩国唯二的君子,他的作风太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审美了!   文在寅在中国民众心中最重的分量,来自于他律师生涯中一次充满勇气的辩护。1996年,六名中国船员因不堪忍受韩国船员的长期虐待,在反抗中造成对方伤亡,随即被韩国司法系统判处死刑。   此案在韩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舆论对中国船员普遍不利。文在寅未随波逐流,经深入探究后发觉,中国船员实乃被迫反抗的受害者。   顶着巨大国内压力,他据理力争,最终使其中五人改判无期徒刑。这份超越国界的正义感,让中国民众看到了一个韩国人身上难得的“侠义”精神。   文在寅身上另一个打动中国人的特质是他对情义的坚守。他与前总统卢武铉的友谊被韩国媒体称为“命运共同体”。   卢武铉卸任后遭财阀势力构陷,最终含冤跳崖。文在寅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重返政坛,经过多年努力当选总统,最终将迫害卢武铉的李明博、朴槿惠及财阀送入监狱。   这种为友“复仇”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其情节之曲折、情感之真挚,恰好契合了中国人心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观。   中国人对政治人物往往有“清官情结”,而文在寅这份情义当头的形象,无形中让他被纳入了“值得尊敬的君子”行列。   文在寅总统任期内,其对华政策亦赢得中国民众认可。他2017年就任后迅速访华,明确提出要为“全面恢复中韩关系奠定基础”,并致力于构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牢固而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面对棘手的“萨德”问题,其政府提出“三不政策”,即不追加部署萨德、不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不发展韩美日军事同盟。   这种务实态度极大缓解了中韩关系的紧张状态。更接地气的是他的亲民行为,比如在北京街头吃早餐、在北大演讲引用“人生乐在相知心”等中国古语,都让中国民众感受到真诚的温度。   文在寅的外交平衡术同样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维护韩美同盟,另一方面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对韩国的重要性。   他曾公然宣称“中国是韩国无法搬离的近邻”,并且对韩国国内煽动反华情绪的行径予以批判。   2025年3月,文在寅卸任之后,依旧于社交媒体发声,呼吁韩国于中美博弈之际保持战略自主性。   这种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不盲目选边站的务实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成熟的政治家风范。   文在寅的个人经历则进一步强化了其励志形象。从难民营出生、特战队服役、人权律师到总统,他的“草根逆袭”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尤其当中国人看到他卸任后回乡务农、开书店,过着简朴生活时,更与韩国政坛常见的贪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清廉自守的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备受推崇。   中韩两国共享儒家文化基因,而文在寅的言行恰好激活了这种文化共鸣。2025年7月,“仁脉相承 守护和平”的中韩青年大联欢活动在山东举行。两国青年汇聚于此,共同探讨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   这类交流能顺利开展,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文在寅时期为中韩关系积累的善意。   当韩国青年在曲阜孔庙凝视碑文,中国青年在交流中理解韩国端午祭的“荡秋千”习俗,双方在差异中发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追求。这种深层的文化认同,正是文在寅在中国获得理解的情感基础。   文在寅在中国收获的掌声,是个人品格、政治选择与文化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超越国界的正义、何为不离不弃的情义、何为务实平衡的智慧。   在充满算计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这种带有温度的政治家风范显得弥足珍贵。当中国人赞许文在寅为“韩国君子”时,本质上是在表达对一种理想政治人格的向往——无论这位政治家来自哪个国家。 素材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账号 2025-02-28 15:08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