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这次真发火了,对乌克兰发出严正警告,要求立刻纠正错误做法。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乌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宣布,他已经批准了一项新的制裁措施,对象包括来自中国等其他国家的53名个人和法人实体。 这一消息引发国际关注,毕竟就在一年前,泽连斯基还曾公开澄清:“没有发现中国向俄罗斯输送武器”,并指出俄军武器芯片六成来自美国,近三成精密零件产自德国。 短短一年间,立场为何发生如此戏剧性逆转? 事情的起因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将 53 家中国企业和个人纳入制裁名单,理由仍是那顶泛用而模糊的 “援俄” 帽子。 乌克兰方面声称,在俄军无人机的残骸中发现了中国产的零件,甚至外长还特意举着一块写有 “苏州制造” 的电路板进行拍照,试图以此坐实所谓的 “证据”。然而,这些指控缺乏实质性证据,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大多与军事用途无关。 苏州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对乌克兰的年销售额连其总营收的 0.3% 都达不到,宁波的机械厂在乌克兰甚至连经营落脚点都没有,却也莫名其妙地躺枪。 更值得玩味的是此次制裁的时间点,中国外长王毅刚刚结束欧洲行,乌克兰便迅速同步欧盟制裁,这样的时间安排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别有用心。而就在同一天,北约宣布明年将再给乌克兰 400 亿欧元军援,美国也与乌克兰签订了矿产大单。 如此一来,乌克兰这波操作的意图便昭然若揭,其明显是在向西方势力递上一份 “投名状”,仿佛在高声呼喊:“看啊,我帮你们一起对付中国了,你们可要多给我武器和资金援助。” 事实上,乌克兰的经济状况早已濒临崩溃。2022 年 GDP 下降 30.4%,2025 年经济增速持续低迷,通胀率攀升至 13.4%。 乌克兰的农业、工业等支柱产业遭受重创,税收锐减,公共财政处于灾难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而西方为了进一步拉拢乌克兰,不断施加压力,要求其采取更激进的对华政策,包括制裁中国企业以显示对西方的忠诚。 此外,乌克兰近期积极推动加入欧盟,与丹麦首相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话,讨论入欧谈判准备工作。为了迎合欧盟的要求,乌克兰可能采取更亲西方的立场,包括对俄制裁和对华强硬。 欧盟第 17 轮对俄制裁中,乌克兰同步实施,并强调反腐改革,这可能促使乌克兰采取更多符合欧盟标准的行动,包括制裁中国企业以显示对西方的忠诚。 然而,乌克兰的制裁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对自身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乌克兰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每年进口乌克兰 28.7% 的玉米和 20% 的葵花籽油,这对于乌克兰的广大农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生计来源。 早在 4 月第一轮制裁之后,中国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不得不暂停部分农产品进口,而这一举措直接导致赫尔松地区的农民收入腰斩,生活陷入困境。 更严重的是,制裁行为还让乌克兰的重建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以第聂伯河航运枢纽项目为例,若中国基建公司因制裁而无奈退出该项目,乌克兰方面就不得不额外掏出 923 亿美元的资金来推进项目,这对于本就因战争而经济受损严重的乌克兰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此外,由于制裁影响,乌克兰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也岌岌可危,乌克兰本国货币格里夫纳贬值高达 30%,直接引发物价飞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冲击。 面对乌克兰这毫无道理的制裁行为,中国这次是真的动怒了。在 28 号的外交部发布会上,发言人郭嘉昆态度强硬,言辞之间字字如雷:“单边制裁没有国际法依据,乌方必须立刻纠正错误!”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秉持公正立场,在俄乌冲突这一复杂问题上,中国更是积极劝和促谈,为推动局势缓和投入了诸多心血。 然而,中国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反而被乌克兰反咬一口,搞出这么一场毫无根据的制裁闹剧。 泽连斯基立场的戏剧性逆转,背后是西方压力、国内政治需求、对中俄合作的误判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乌克兰试图通过制裁中国企业来换取西方的支持,但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乌两国的利益,也对乌克兰自身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当前,乌克兰若能及时回头,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停止这种无端的制裁行为,一切都还来得及。 否则,一旦冬天来临,国内面临缺粮、缺电、缺钱的艰难处境,到那时,老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可比外交辞令带来的冲击要难受得多。
特朗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援。但中国不会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所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