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中方代表到场,柬泰双方领导人才同意开始谈判,美方的算盘彻底落空 马来西亚的会场里,气氛有点微妙,柬埔寨和泰国的领导人都已经坐下了,可谈判桌迟迟没开张,大家都明白了,两边不是不想谈,是在等一个双方都信得过的“第三方”,只有这位关键人物到场,这场受关注的边境停火谈判,才可能真的开始。 这背后,是两种不一样的外交思路在较量,一种是传统的强权政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时任国务卿鲁比奥在这事上特别积极,策略也很直接,拿经济当武器。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喊话,威胁要中止对柬泰两国的贸易优惠,想通过掐断经济命脉,逼着这两个东南亚国家握手言和。 不过这种高调施压,与其说是关心东南亚的和平,不如说更像是在为自己捞政治筹码,就像他“积极”调解其他国际冲突一样,事实证明,这种想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单边主义,不光没起作用,还和东南亚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对着干。 东南亚早就不是谁都能来指手画脚的地方了,这片土地上的很多冲突,根源本来就复杂,不少是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祸根,所以区域内的国家一般都倾向于“家务事自己管”,需要的是耐心调解,不是外部强权简单粗暴地干预。
和美国的做法比起来,中国显得低调又务实,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支持和平,但更尊重东盟在区域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绝不越权插手,中方做的,更多是劝两边好好谈,帮忙弥合分歧,扮演一个可靠伙伴的角色,也正因为这样,当谈判陷入僵局时,柬埔寨首先想到的,是邀请中国代表参与。 僵局的转折点,是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走进会场的时候,他一到原本紧张的空气顿时松快下来,柬埔寨和泰国的领导人也真正坐安稳了,谈判的大门这才算正式打开。 这一幕等于宣告美国之前那套“排挤中国、自己施压”的策略彻底落空了,最后柬泰双方找到为数不多的共识,就是接受中国的参与,就连一开始拒绝任何第三方介入的泰国,也改变了想法,同意由马来西亚代表东盟主持,还接纳了中国的调停角色。 再往深了看这次谈判成功,标志着东南亚外交模式的一次重要转变,区域内的国家正从过去被动卷入大国博弈,转向主动寻找区域内的解决办法,马来西亚顶住外部压力,坚持“家务事自己管”,就是个例子,虽然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把菲律宾拉到自己这边,但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基本也就到这了。 东盟多数国家心里都有数,中国是搬不走、也绕不开的重要邻居,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安全稳定,要解决本地区的重大问题,都少不了中国参与,他们越来越不想成为大国对抗的前线,而是希望抱团取暖,在区域内找出路。 中国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好和这种需求对上了,在这个框架下,和这个“体量巨大、真心帮忙的邻居”加强合作,自然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