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

勇敢小妹 2025-07-30 12:35:40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开元十年,安南(今越南北部),首领梅玄成自称“黑帝”,裹挟大批流民,硬是凑起四十万大军。 这伙人可狠,连安南都护府的唐朝大臣都杀了,脑袋挂得老高。 满朝文武的冷汗顺着朝服褶皱往下淌。 金銮殿的梁柱雕着盘龙,此刻却像要把这些穿紫袍的官员吞进去。谁都知道安南那地方瘴气重,四十万叛军虽说多是乌合之众,可真要硬碰硬,少说得填进去几万府兵。更要命的是,梅玄成把都护府官员的脑袋挂在城门楼子上,那血糊糊的样子早通过驿站传到长安,光是想想就让人腿肚子转筋。 站出来的太监叫杨思勖,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巴。 这道疤是当年跟着李隆基发动政变时留下的,那会儿他还不是皇帝,杨思勖也不是什么有权有势的宦官,就是个拎着刀往前冲的死士。此刻他往前挪了半步,朝服宽大的袖子里,手背上暴起的青筋还没下去。 唐玄宗盯着他,龙椅上的坐垫被手攥出几道褶子。 他不是信不过杨思勖,是这事儿太邪门。四十万叛军,就算是四十万只鸡,也得派几千人去抓。一个太监,不带一兵一卒,难不成是要去跟梅玄成唠嗑?可殿里的文武百官,一个个头埋得比香炉还低,除了这豁出去的太监,竟再无一人敢接话。 杨思勖出发那天,就带了个布包袱。 包袱里裹着三封书信,还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匕首。他没走官道,绕着瘴气弥漫的密林走,脚底板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有人说他疯了,也有人说他是想在皇上面前博个彩头,反正没人觉得他能活着回来。 半个月后,安南传来消息。 梅玄成的脑袋被装在木匣子里送回了都护府,跟之前挂在城门上的唐朝官员脑袋并排摆着。叛军树倒猢狲散,那些被裹挟的流民,大多扛着锄头回了田里。没人知道杨思勖到底做了什么,只听说他找到梅玄成的几个心腹,把书信往桌上一拍,三言两语就说动了那几个手握兵权的头领。 等杨思勖回到长安,唐玄宗亲自到城门口接他。 金銮殿上,皇帝问他究竟用了什么法子。杨思勖把匕首往地上一掷,匕首插进金砖缝里,颤巍巍地晃。他说,梅玄成的手下多是被逼的,只要让他们看到活路,谁愿意提着脑袋跟朝廷作对?那三封信,一封许了降者免罪,一封列了梅玄成的罪状,还有一封,是给当地土司的,许了他们世代承袭的好处。 殿里的文武百官,脸涨得比红布还艳。 他们忽然想起,当年跟着太宗皇帝打天下的,未必都是科场里考出来的才子,也有不少像杨思勖这样,敢提着脑袋闯险地的狠角色。只是这些年太平日子过久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朝堂上的算计多了,敢拼的血性倒少了。 杨思勖后来还是做他的太监,只是手背上的青筋,再没像那天在金銮殿上那样暴起来过。 倒是唐玄宗,每次看到朝堂上那些唯唯诺诺的官员,总会想起那个不带一兵一卒闯安南的太监。他常说,有些仗,靠的不是兵多将广,是敢不敢撕开脸皮,往对方心窝子里看一眼。 信息来源:《旧唐书·杨思勖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相关记载整理

0 阅读:0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