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会谈达成两大共识。其中第二个共识估计很多人都看不懂,吃不透,很容易就把意

梅梅谈世界 2025-07-30 10:17:11

中美经贸会谈达成两大共识。其中第二个共识估计很多人都看不懂,吃不透,很容易就把意思领会反了。   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落幕,双方达成的两项共识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第一项共识简单明了——双方同意将原定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措施再延长90天,美方暂停24%的“对等关税”部分,中方同步暂停对应的反制措施。   然而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那条看似例行公事的第二共识:“双方应继续按照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为指引,充分发挥好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表面看是外交辞令,内里却暗含中美博弈逻辑的根本转向,其深意远超多数人的第一眼印象。   不少人把第二共识草草理解为程序性安排,以为只是约定“接着谈”,这恰恰落入了认知偏差。它的实质价值在于将双边互动从“危机反应模式”扭转为“机制管控模式”。   回想今年4月美方突然抡起关税大棒时,双方还陷在“制裁-反制”的对抗性循环里;而五个月后的今天,两国已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连续开展三轮机制化磋商,且每一轮都推动休战期延续。   美方谈判代表贝森特在会后主动透露“可能约90天后再会晤”,进一步验证了磋商节奏的固定化趋势。这种转变相当于给美方单边行动套上缰绳——即便未来再有摩擦,也得先坐到谈判桌前按程序过招。   更深层的突破点在于中方对核心利益的表述方式。会谈中,美方试图将中国采购俄罗斯、伊朗石油的议题塞进议程,试图借此施压。   中方代表直截了当回应:“能源采购是主权内政,不应被政治化”。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中国拒绝在原则问题上做交易,经贸谈判必须回归经济逻辑本身。   这种底线思维绝非空谈,它直接体现在博弈策略上:当美方要求放宽稀土出口时,中方将其与半导体技术解禁挂钩;面对农产品采购提议,则以高技术合作为前提。   这种“要合作可以,但得按互利规则来”的姿态,彻底跳出了被动接招的旧剧本。   谈判桌上攻守易形的背后,是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首日长达五小时的拉锯中,美方罕见承认中方“态度强硬”,连特朗普在苏格兰都公开评价中国“立场坚定”。   要知道放在四个月前,美方代表还带着制裁清单盛气凌人;如今却主动放松英伟达芯片出口限制,甚至派出波音高管率商务代表团同期访华铺垫氛围。   中方底气来自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高峰期的19%降至12%,东盟市场正以13%增速承接转移。手里有牌,心里不慌,这才是能淡定要求“相互尊重”的资本。   当然,机制化管控不意味矛盾消失。美方一边谈关税休战,一边仍要求中国“转型为消费驱动型经济”,显露出对产业政策的干预意图。中方则坚持在稀土管理、技术合作等议题上不松口。   最易被误读的,是把机制化误解为让步。其实它恰是反制单边主义的精巧设计。当磋商频率、议题框架、升级路径被固定下来,特朗普式的“推特突袭”就丧失了操作空间。   这解释了为何中方评价会谈“坦诚深入且富有建设性”时,特意强调“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表述——机制的生命力正源于最高层的政治背书。比起关税延期的战术喘息,这种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才是更深远的胜利。   中美经贸关系像一盘不断变换棋局的围棋。关税延期只是提走几颗棋子,而第二共识落下的那颗子,实则在重构整片棋的“气”。   当未来三个月关税警报暂时静音时,真正的看点已转移到北京与华盛顿能否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规则对话中继续拆解死局。毕竟对两个大国而言,比“谈出什么”更重要的,永远是“接着谈下去”。 素材来源:京报网 京报网官方账号 2025-07-30 08:50

0 阅读:313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