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峰会之后!德媒刊文声称,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欧洲要认清中国的本质!德媒表示,北京眼里,欧盟根本就不是一个平等伙伴。中国以分而治之的策略来对付欧盟,挑起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对立。对于欧盟这个亲密伙伴,北京要么进行“金钱诱惑”,要么施行“经济胁迫”。北京毫不留情地利用了美国在核心领域的对华经济依赖,逼迫华盛顿转攻为守。 今年的中欧峰会原定议程被压缩,商业论坛也临时取消。表面上看,欧盟想保持距离。 但就在同一个声明里,欧方又强调要加强同中方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一边喊警惕中国,一边还想在绿色能源上搭中国的车,这不是矛盾,是摇摆。 德媒把这个矛盾归结为中国搞“分而治之”,说得好像欧盟现在的分裂全是北京策划的。但真要讲数据,谁在分裂,谁在合作,其实一目了然。 以匈牙利为例,2024年,匈牙利2024年吸引中国投资总额高达31亿欧元,同比增长73%,而德法英三国加起来的份额降到了20%。 匈牙利的电池工厂现在成了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新支点,这不是“分裂”,而是市场在选择。 再看电动车关税问题,欧盟这边自己都吵成一锅粥。德法主张加征关税,匈牙利和荷兰却坚决反对,说这只会伤到自己的产业链。 欧盟内部本来就没有统一立场,却把中国的正常经贸往来说成是“挑拨离间”,这多少有点甩锅的味道。 德媒还说中国用“金钱诱惑”和“经济胁迫”打压欧盟,这种说法听起来挺抓耳,但实际站不住脚。 中东欧合作机制,实际投资占欧盟对华总投资不到8%,远低于德国单独一个国家的占比。 如果真是“金钱诱惑”,那德国才是中国投资最青睐的对象,怎么没人说德国被“收买”了? 何况欧盟自己推出的“全球门户”计划,也是在跟中国抢第三方市场。非洲项目搞得轰轰烈烈,但最后资金落实率不到40%。不是中国在拆台,而是欧盟自己没协调好预算和执行力。 经济依赖的问题德媒也没放过,拿贸易逆差说事儿,说欧盟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超过3000亿欧元,搞得好像吃了多大亏。 但他们不提服务贸易顺差,光是金融和旅游两个领域,欧盟每年从中国这边就净赚近1400亿美元。这种只报亏不报盈的算法,怎么看都像是有意引导情绪。 还有个更典型的“双标”例子: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税高达35.3%,但特斯拉却被豁免,只收7.8%的税。 说是“反补贴”,但美国品牌就能被“优待”,这不仅是选择性维权,根本就是在把规则当工具用。 而在背后真正主导欧盟对华政策走向的,其实还是美国。冯德莱恩刚从北京回来,就签署了与美国的新贸易协议,同意接受高达15%的美方关税,还承诺采购美国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 这份操作让不少德国学者看不下去,甚至直言:现在法国的“去风险”才是真正的隐患,2027年勒庞如果上台,欧盟的统一性才真正要亮红灯。 欧盟一边说要讲人权,冻结《中欧投资协定》,另一边却默许希腊在边境对难民进行暴力驱逐。 这种价值观的选择性使用,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国际社会诟病了。再加上碳边境税的出台,中国立刻反制,结果西班牙的橄榄油出口损失了24%。这笔账算下来,到底是谁在“胁迫”谁,其实很清楚。 中欧关系现在面临的,不是“伙伴”是不是“名副其实”的问题,而是欧盟内部是不是能拿出一致的对华态度。 中国一直强调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欧洲却总是把互利合作看成“威胁”。这种用安全视角看经济的问题,迟早会伤到自己。 当然,中国也不是坐等对方表态。短期内,像立陶宛那样的挑衅,中国可以用“对等工具箱”精准反制,比如降低贸易等级,或者调整稀土出口清单。 中期可以跳过欧盟机构,直接和成员国搞合作,比如现在中匈之间正在推进的绿色技术走廊项目。 长期来看,谁来制定规则才是关键。中国已经在气候融资规则上开始发力,COP30上话语权提升的趋势很明显,而欧盟那套“单边碳税”思维,已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信息来源: 《欧盟官员:中欧峰会是讨论关键贸易与投资议题的契机》——观察者网
在中欧峰会之后!德媒刊文声称,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欧洲要认清
幻界
2025-07-30 02:25: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