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斯大林离世4个月,莫斯科的各大报刊上都刊登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苏联共产党经过讨论决定开除贝利亚的党籍,解除他的一切职务,将他从权力中心里驱逐出去。
列宁回国后,迅速策划了武装起义,并通过著名的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俄国开始步入苏维埃时代。与此同时,斯大林的政治生涯也迎来了第一次高峰,他成为了苏维埃五人主席团的成员之一。1922年,斯大林当选为苏联中央总书记,并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列宁依然健在,但不久后他再次中风,最终在两年后去世,斯大林的时代正式来临。 斯大林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从1898年开始投身革命,直到1924年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用26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目标。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斯大林在苏联推进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对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斯大林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这一转型的核心目的是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打下基础。然而,斯大林未能充分考虑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这导致了改革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在斯大林的治理下,苏联的农业改革尽管在形式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改革的执行过程充满了冲突和困难。由于过度集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适应当时的农村经济状况,改革不仅未能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而加剧了农民的困苦。斯大林的这一战略决策,虽然在国家层面上看似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却深刻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日后的社会矛盾埋下了隐患。
1953年7月的莫斯科,一个震撼性的消息在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上迅速传开: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布开除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党籍,并解除他的一切职务。这则简短的新闻通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苏联政坛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苏联内务部部长的位置跌落,到被清除出权力中心,贝利亚的命运急转直下。 这条新闻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行动。就在消息公布的前几天,苏联最高领导层召开了一次看似平常的主席团会议。那天,贝利亚像往常一样步入会议室,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转折。会议室里的气氛似乎比往常更加凝重,但这种微妙的变化并未引起他的警觉。 实际上,在贝利亚走入会议室的同时,以朱可夫将军为首的军队已经悄然包围了整个会议大楼。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围剿"行动,朱可夫调集了最为可靠的部队,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军队的调动和部署都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为的就是不让贝利亚提前得到任何风声。 会议开始后,赫鲁晓夫突然站起身,开始宣读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这份文件详细列举了对贝利亚的各项指控,包括叛国罪、复辟资本主义等重大罪名。当赫鲁晓夫开始宣读时,会议室内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表态,指责贝利亚的种种"罪行"。
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贝利亚一时间难以作出任何有效的反应。指控宣读完毕,朱可夫将军带领军官走入会议室,宣布逮捕贝利亚。这个曾经的苏联第二号人物,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带离会议现场。 斯大林的严酷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和民众的压制上,他的冷酷也在个人生活中得到了体现。1904年,斯大林与第一任妻子斯瓦尼泽结婚,但三年后,斯瓦尼泽因斑疹伤寒去世,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雅可夫。历史上并未记录斯瓦尼泽去世时斯大林是否在其身边,但可以确定的是,斯大林对母子俩毫不关心,他将雅可夫交给妻子的亲戚照顾,自己离开了家庭,长达13年未再回家。 在1943年的苏德战争中,雅可夫不幸被德军俘虏。德军得知雅可夫的身份后,主动向斯大林提出交换条件,试图用雅可夫换回在苏联被囚禁的德军元帅保卢斯。然而,斯大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请求,未做任何营救雅可夫的行动。4月14日,雅可夫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中遇难。有人说他是被残害致死,也有人认为他因无法忍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而选择自杀。 1929年,斯大林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然而,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经济支持,而经济的来源成了一个问题。斯大林不希望像英法那样通过掠夺来获取财富,因此他决定首先发展农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将众多小农场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剥削,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改造,重工业也逐步得到支持和发展。然而,这一政策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阴影,尽管后来斯大林确实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但这种阴影始终无法消除。这一体制被后人称为“斯大林模式”。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30年,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之时,苏联的经济却依然在快速增长。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斯大林将发展的重点从农业转向了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