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野第一悍将,建国前从未见过毛主席,主席却对他信任有加 1958年7月的一天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2025-07-29 01:24:47

他是三野第一悍将,建国前从未见过毛主席,主席却对他信任有加 1958年7月的一天,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接起电话:“我是叶飞。”电话那头,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叶飞同志,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毛主席指定由你指挥。” 放下电话,叶飞心里头五味杂陈。金门,这两个字对他来说,是一根刺,一根扎了整整九年的刺。1949年,他麾下的十兵团雄赳赳气昂昂杀入福建,却在金门岛的滩头折戟,九千多名官兵血洒海疆。那是三野自组建以来最惨痛的败仗,也是他叶飞一生的隐痛。如今,韩先楚将军才是福建军区司令员,为何主席偏偏要点他的将,去指挥这场关乎国运的大行动? 直到1949年,他和主席的交集,还仅仅停留在电报和命令的字里行间。那封关于金门失利的电报,主席的措辞严厉:“这是解放战争三年多以来第一次不应有的损失。”叶飞心怀愧疚,上书请罪,主席却回复:“这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接受教训的问题。”没有追责,只有警醒。这句话,叶飞记了一辈子。 真正让主席对他刮目相看的,是在建国之后。当时,叶飞主政福建,负责海防建设。咱们和苏联老大哥关系好,派来了不少顾问。可这帮顾问,拿着苏联的条条框框就要往福建的海岸线上套,搞什么“消极防御”,主张把炮台修得离海岸线远远的。叶飞当场就火了,这完全不符合福建多山、多岛的实际情况,纯属纸上谈兵。 叶飞力主“积极防御”,要把我们的火力部署到能够有效覆盖台湾海峡的前沿阵地。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苏联顾问甚至直接向中央军委告状,说叶飞是“英美派”,思想有问题,要求撤他的职。这状告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看完报告,了解了前因后果,非但没有批评叶飞,反而很欣赏他这种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权威的劲头。 这事儿过去没多久,1953年10月,叶飞第一次奉召进京。在中南海颐年堂,他终于见到了只在照片上见过的领袖。毛主席一见他,就紧紧握住他的手,笑着说:“你就是叶飞?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今天终于见了庐山真面目了。”一句简单的玩笑话,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让叶飞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与认可。 有了这次“摸底”,毛主席对叶飞的信任愈发深厚。一年后,原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上调中央,主席大笔一挥,亲自批示:由叶飞继任。这份信任,不仅仅是基于战功,更是基于对他独立思考能力和战略眼光的肯定。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1958年那通电话,主席点将叶飞,其深意便不言自明了。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既是对叶飞的一次考验,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是让他亲自洗刷九年前的耻辱。叶飞领命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中。 8月21日,叶飞飞抵北戴河,当面向主席汇报。会议室里,彭德怀、林彪等元帅都在。主席听完汇报,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你用这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叶飞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打得到,他们的顾问和我们靠得很近。”主席沉默片刻,又问:“那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叶飞坦言:“主席,那无法避免。” 主席听后没再多问,宣布休息。第二天再开会,主席的指示变得斩钉截铁:“照你们的计划打。”这一锤定音,让叶飞吃了定心丸,但也让他更加确信,这场炮击绝非单纯的军事行动。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30分,随着叶飞一声令下,福建前线万炮齐发,地动山摇。炮弹如暴雨般倾泻在金门岛上,国民党金门防卫部的三名副司令官赵家骧、章杰、吉星文当场被炸死两人,重伤一人。首战告捷,前线一片欢腾。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慌了神,急忙向美国求援。世界的目光,瞬间从中东转移到了小小的金门。 然而,战局的走向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炮击过后,我军并没有任何登陆的迹象。几天后,主席下令暂停炮击三天,看看美国的反应。美舰趁机为蒋军运输船护航,大摇大摆地驶入我方宣布的12海里领海线。叶飞请示如何应对,主席批示了八个字:“照打不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炮声再响,奇特的一幕发生了。我军炮火精准地扑向蒋军舰船,而旁边的美国军舰一听到炮声,立刻调转船头,溜之大吉,将护航的“盟友”丢在了炮火之中。这一打,打出了美帝国主义的色厉内荏,也打寒了蒋介石的心。 至此,毛主席的惊天大棋局才真正显露出来。炮击金门,根本目的就不是要一举收复它。说白了,这是在新中国与美国之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一场特殊的“武装对话”。通过炮击,我们牢牢地把金门、马祖这两个岛屿和大陆拴在一起,让蒋介石无法在美国的压力下搞“划峡而治”,从而彻底粉碎了“两个中国”的图谋。

0 阅读:36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爱生活爱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