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惊人,一顿能吃下7个二两馒头或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28 16:21:47

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惊人,一顿能吃下7个二两馒头或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林,他以“吃得、拉得、睡得”闻名,这天,他对沈醉说:“我可是出了名的大肚皮,”沈醉不甘示弱地回应:“我的饭量也不小,”随后,两人便较起了饭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65岁的李仙洲端着饭盆坐在沈醉对面。两人边吃边聊,话题从山东煎饼聊到东北大米,气氛轻松得让人忘记了这是在特殊环境里。 李仙洲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在院子里打一套太极拳,然后用冷水擦身。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记录显示,他是少数几个从不需要医务室开安眠药的人。 这个习惯来自他在佳木斯时期,那时他坚持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里洗冷水澡,一洗就是十多年。 作为黄埔一期生中年纪最大的学员,李仙洲入学时已经35岁。 此前他在山东老家当了十多年乡村教师,每月工资够养活一家老小。1924年春天,他看到黄埔军校招生公告后,卖掉家里两亩地凑足路费南下广州。 抗战期间,李仙洲在安徽阜阳创办成城中学。学校收留了2000多名流亡学生,其中半数来自山东。 他把军饷的一部分拿出来补贴伙食,让学生们每周能吃上两顿肉。后来这所学校改为国立二十二中,培养出不少人才。 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李仙洲部队被围。被俘后第三天,解放军医护人员给他治疗了腿伤。 伙食上知道他是山东人爱吃面食,特意安排了饺子和馒头。这些细节让他印象深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 在功德林期间,李仙洲参加学习小组,认真写改造日记。 管理所保存的档案显示,他的日记字迹工整,内容具体。其中一篇写道:“过去办学是为了给国民党培养骨干,现在想来确实走错了路。” 1959年12月,周恩来到功德林看望战犯。李仙洲主动谈起办学往事,说当年确实有“争夺青年”的目的。 周恩来回应说,不管什么目的,让青年人有书读总是好事,关键是今后怎么做,这次谈话被详细记录在《人民政协报》1984年的专题报道中。 1960年11月获得特赦后,李仙洲选择回山东定居。山东省政协的档案记载,他担任省政协常委期间,先后提交了23份提案,内容涉及农村教育、水利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 李仙洲经常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作报告。山大历史系1975级学生回忆,李仙洲讲述莱芜战役时,详细分析了战役失败的军事原因,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他告诉学生们,和平来之不易,年轻人要珍惜学习机会。 晚年的李仙洲保持着规律作息,早上打太极拳,上午看书写字,下午接待来访或外出参加活动。 他订阅了《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关注国内外大事。家人回忆,他看新闻时常做笔记,对教育新闻尤其关注。 1983年,李仙洲将珍藏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抗战时期的照片、日记本等文物捐赠给山东省档案馆。 这批文物共计126件,其中包括他在功德林期间写的改造日记38本。档案馆工作人员评价,这些材料对研究民国军事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1988年10月8日,李仙洲在济南病逝。追悼会上,山东省政协的悼词提到,他是“爱国的、进步的民主人士”。 曾经的学生、已成为中学校长的王志明专程从泰安赶来送别,他说李老晚年仍关心教育,多次写信询问办学情况。 从乡村教师到黄埔学员,从国民党将领到政协委员,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 《人民政协报》"特赦战犯的社会融入研究"专题报道 《山东地方志》2019年修订版 山东档案馆馆藏文献 山东大学校史档案

0 阅读:0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