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到访中国,拒绝吃中国菜,一生不育,公开承认父亲是侵华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7-28 00:15:23

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到访中国,拒绝吃中国菜,一生不育,公开承认父亲是侵华日军战犯,要用余生忏悔赎罪。 村上春树,1949年出生在日本京都,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父亲村上千秋是个日语老师,母亲操持家务。他小时候爱读书,尤其是欧美文学,卡夫卡、菲茨杰拉德的名字在他脑子里扎了根。中学时,他搬到兵库县芦屋市,上了当地一所还算体面的学校,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翻英文原版小说,书页都翻得卷边了。1970年代,他考进早稻田大学学戏剧,大学期间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高桥阳子。毕业后,他没急着写书,而是和妻子在东京开了家“Peter Cat”爵士酒吧,晚上调酒、擦吧台,听着爵士乐和客人闲聊。1979年,他写了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拿了个新人奖,1987年《挪威的森林》火遍日本,卖了400万册,书店里读者排队抢购,他算是彻底在文坛站稳了脚跟。他的小说风格轻灵又细腻,写现代人的孤独,读者一看就入迷,全球都有粉丝。 1994年,村上春树受邀来中国,去了北京、长春、内蒙古等地。这次访问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对他来说更像一次朝圣。他一下飞机,主办方就安排了欢迎晚宴,桌上摆满中国菜,色香味俱全,但他一口没动,直接从包里掏出日本罐头,低头吃起来。这事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但他没解释,只是默默吃完。整个行程,他谢绝了所有宴请,吃的都是自己带的罐头。这种举动不是瞧不起中国菜,而是他觉得自己不配。原因得从他父亲说起。村上千秋,1917年出生,京都寺庙家庭出身,1938年被征召加入侵华日军第16师团,当过辎重兵。村上春树小时候常看到父亲在家里念经,表情严肃,像背着什么沉重的东西。他问过一次,父亲只说在为死去的人祈福,没多讲。后来他长大了,开始查历史资料,翻阅战争档案,才知道父亲参与了侵华战争,甚至亲手用军刀杀过中国战俘。这件事像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没法接受,那个沉默寡言的父亲,竟然是战争暴行的参与者。从那以后,他和父亲几乎断了联系,长达二十多年没怎么往来。 这次中国行,村上春树没去游山玩水,而是专挑历史遗迹走,卢沟桥、诺门罕战役遗址、伪满洲国时期的碉堡,他都去了。他在这些地方停留很久,仔细看每一块碑文、每一处弹痕,像在寻找什么答案。他随身带着笔记本,把看到的记下来,晚上回旅馆翻历史书,钢笔在纸上写个不停。在北京大学做讲座时,学生问到中日历史,他停顿了一下,郑重说了句历史不能忘,赢得满场掌声。他住的不是豪华酒店,而是简单旅馆,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跑步,汗水湿透衬衫,步伐却没停过。他和妻子高桥阳子婚后决定不要孩子,这不是随便做的决定。他觉得,父亲的罪行是个沉重的包袱,他不想让下一代再背上这种负担。每次看到中国相关的新闻,他都会停下手里的活,静静地想一会儿。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晚年得了癌症,2008年住院时,已经瘦得不成样子。村上春树推开病房门,看到父亲躺在床上,氧气管连着鼻腔,眼神浑浊。父子俩二十多年没好好说过话,这次见面,村上千秋断断续续说了些后悔的话,承认自己被战争裹挟,做了无法原谅的事。 村上春树坐在床边,握着父亲的手,没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这次会面让父子关系缓和了些,但村上春树知道,父亲的忏悔没说完,剩下的得由他来接力。2019年,他写了本随笔集《弃猫》,第一次公开讲了父亲的侵华经历。这本书在日本和中国都炸了锅,有人骂他“卖国”,但更多人觉得他有勇气。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回避,让他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不在乎。他的小说里,反战主题一直没断过,《奇鸟行状录》里提到了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刺杀骑士团长》里用隐喻写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他多次公开呼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2015年接受采访时说,道歉不是丢脸,是需要勇气的体现。 村上春树现在七十多岁了,还在写书,每天早上跑步,晚上听爵士乐,生活简单得像个普通老头。他和妻子高桥阳子住在东京,家里书架上摆满了历史书。他用文字和行动,背着父亲留下的历史包袱,继续为那段罪行赎罪。他的故事让人看到,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活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

0 阅读:90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