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问陈宝国:“你拍戏那么赚钱,能不能借我点钱花,”而陈宝国的话却引得全场震惊,他直言:“我不说假的,我真的没钱,我连卡都没有,”很多人对此不相信,但是了解过后才发现,他说的是真的,原因很简单。 北京的冬天,总是带着点骨子里的冷意,1982年,一对年轻人在民政局门口等着领证,身上穿的是借来的棉袄,手里握着薄薄的结婚证,他们没有婚礼,没有婚纱照,只有一颗坚定的心和一段从学校走来的感情,这对新人就是陈宝国和赵奎娥。 他们相识于1977年,那年中央戏剧学院刚重新招生,陈宝国考了进去,他是个从工厂出来的青年,十六岁就在流水线上干活,靠着自学和坚持才走进了戏剧的大门,那时的他,身上还有着车间工人的沉默与拘谨,赵奎娥则不一样,她来自山东,性格开朗,表演天赋明显,课堂上她的台词有力,情绪真挚,常常让老师点头称赞。 两人的交集,是在一次排练中开始的,当时学校经常排经典剧目,需要学生两两配合,陈宝国和赵奎娥被分到一组,赵奎娥在排练中表现极为投入,而陈宝国则显得有些放不开,每次排练结束后,她都会花时间给陈宝国讲解角色、分析情绪、纠正语调,陈宝国不善言辞,但他听得认真,改得也快,久而久之,两人在一场场排练、一页页剧本中逐渐了解了对方。 他们的恋爱没有鲜花和礼物,更多的是一起在剧院角落啃馒头,一起在图书馆里翻剧本,在那个校园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在一起排戏、走在校园小路上聊天,就是最浪漫的事,赵奎娥的父母并不在北京,而陈宝国也只是个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两人靠助学金过日子,生活清贫,却也简单纯粹。 毕业后,赵奎娥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而陈宝国则被分配到儿童艺术剧院,演些配角、群众角色,他没有抱怨,从最不起眼的小角色做起,由于收入微薄,连房子都租不起,只能暂时住在单位集体宿舍,赵奎娥的工作虽然稳定,但工资也不高,为了将来能有个落脚的家,陈宝国开始拼命接戏,哪怕戏份少、条件苦,他也不挑。 1982年,陈宝国接到了一部电视剧的男主角机会,剧名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部剧最终为他赢得了首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被观众记住,也为他赢得了“视帝”的称号,他没有把这个当成终点,而是觉得这是一个起点,拿到奖的当天,他拎着奖杯回到赵奎娥的宿舍,眼里是掩不住的兴奋。 婚后,陈宝国和赵奎娥并没有因为成名就改变生活方式,他们依旧住在普通小区里,每天的生活节奏和普通人无异,陈宝国拍戏一出去就是几个月,赵奎娥则留在中戏教书,认真地带学生、备课,家里的账本、收支、存款,全部由赵奎娥管理,陈宝国把所有片酬交给妻子,自己只留点零钱,他没有银行卡,也不知道家里的账户上有多少钱,他觉得这样很好,因为家是放心的,他才可以专心演戏。 1985年,陈宝国接拍了一部电影《神鞭》,这部戏在河北拍摄,冬天的气温接近零下二十度,他饰演的角色是个街头混混,为了拍出“瞎眼”的效果,他用衬衣扣子磨薄后塞进眼睛里,再反复拍摄,拍完一整天,眼睛红肿不堪,眼泪止不住地流,但他没喊过一声苦,这种近乎“自虐式”的演法在当时并不多见,也让他逐渐有了“拼命三郎”的称号。 真正让陈宝国在全国范围内火起来的,是2001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宅门》,但这部戏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坚持,1995年,《大宅门》刚立项,陈宝国就被导演郭宝昌选中饰演主角白景琦,可没过几天,投资方突然要求换导演,陈宝国得知后,立即退还预支的九万元片酬,表示除非郭导执导,否则他不演,他的态度坚定,哪怕三年没接戏、家里积蓄耗尽、房子也卖了,他也没有回头,他说这部戏值得等。 赵奎娥没有一句怨言,她照常教课,每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三年里她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支持丈夫的决定,等到2000年《大宅门》终于重新开机,陈宝国再次进组,演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白景琦,这部剧播出后轰动全国,观众为他的表演拍案叫绝,陈宝国从此稳稳站在了一线演员的位置。 尽管名气越来越大,陈宝国的生活却始终低调,他不住豪宅,不开豪车,不参加无谓的聚会,他的日子依然由妻子安排,工资照旧上交,银行卡依旧没有,有一次在节目中,主持人半开玩笑地问他借点钱,他坦然回答,自己真没钱,银行账户都不掌握在手里,观众以为他在开玩笑,但他脸上的表情却很认真。
我觉得,《戏台》里最出圈的人,不是黄渤,不是尹正,而是44岁的余少群。他演
【1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