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他是个武举人,姑娘大笑:"练武的都挡不住强盗,那读书人咋办?"姜骥特别惭

史迹追踪者 2025-07-26 18:12:56

得知他是个武举人,姑娘大笑:"练武的都挡不住强 盗,那读书人咋办?" 姜骥特别惭愧。 姑娘又说:"本想去杀了那群强盗,可我妈不在,没她允许不能去。你伤这么重,就在这住下吧。我去别屋等我妈。" 说完把虎皮铺好,让姜骥躺下,自己举着灯走了。 姜骥又累又乏,一觉睡到天亮。醒来听见院里有妇人说:"阿惜快来剥皮,这畜 生害得我忙了一晚上。" 等进来看到姜骥,那妇人吃惊地说:"我儿也干这种事?" 接着就厉声喊女儿。 姜骥知道她误会了,赶紧起来把后背给她看,又说了经过,妇人这才笑了。 这妇人约四十岁,身材魁梧,不像普通女人,眼睫毛特别长,很特别。 廊下有只死老虎,姑娘正拿刀剥皮,妇人说:"这是在西北山里抓到的。" 姜骥知道那地方,离这有一百多里,非常佩服。 他想请这对母女帮忙,就试探着说:"你们要不搬到我家老房子去?柴米油盐我来管,如何?" 顾妇人微微一笑说:"我也有这意思。我白天出去,晚上回来,想把女儿嫁给你,让我在山里放心些,不知你肯不肯收留?" 姜骥难过地说:"老妈妈 的吩咐本不该推辞,但我妻子被强盗杀 害,去世还不到十天,实在不忍心谈这事。" 妇人沉默片刻,问:"你夫人好好在家,怎么说这不吉 利的话?" 姜骥说了自己听到的情况,妇人道:"那你先回家看看,要是你夫人真不在了,我也不把女儿嫁给你。" 话没说完,阿惜红着脸怒道:"我就乐意跟妈过,谁要跟着胆小鬼一起?" 妇人呵斥她,她才闭嘴。 姜骥半信半疑,姑且以女婿的礼节拜见妇人,妇人嘱咐道:"你先回家看看吧。" 姜骥被这话弄得糊涂,赶回家见仆人举止如常,他们见姜骥回来,倒像很惊讶。 姜骥急忙问:"夫人在吗?" 回答说:"在。" 进宅遇到丫鬟,再问,也说:"在房里。" 姜骥进房,妻子正和阿惜对坐,见他进来,起身迎接:"顾妈妈送新人来,我就知道你能平安归来。" 姜骥这才相信顾妇人的话,问:"家里没出事吗?" 妻子这才说起经过:姜骥远行后,她让自己的陪嫁丫鬟和吴妇一起值夜。 吴妇想让丫鬟一起偷主人财物平分,丫鬟不肯,说要告诉主人。吴妇怒杀丫鬟,偷了钥匙,卷走珠 宝,连夜逃跑。 天亮后妻子叫丫鬟不应,出去一看,吴妇不见了,丫鬟已被割了头。 妻子吓坏了,赶紧报官,官 府限期缉 捕,至今没消息。 原来姜骥听到 "不从",被害的是丫鬟而非主母。 姜骥也讲了自己的遭遇,全家这才知道吴仆二人是大盗,之前全被骗了。 姜骥想报 官,阿惜却说:"我换身衣服去,不出十天就能把强 盗抓来。" 妻子急忙阻止:"妹妹怎能干这个?况且婚期将近,过了吉日再去。" 阿惜笑而不答。 到夜里阿惜忽然不见了,门窗没开,众人都很疑惑。 妻子说:"自从丫鬟死后,人心惶惶,又不知你情况。昨天清晨,忽然有两顶轿子停在院子里,来人说:' 新媳妇先来了。' 我出去看,是顾妈妈和阿惜。顾妈妈讲你的事,说得很详细,还说:' 他也快回来了,我女儿从此就托付给你了。' 说完就走了,我实在不明白她们从哪来。正恍惚间,你果然回来了。" 姜骥也讲了自己的奇遇,说:"这大概是红线那样的侠女,她去了,我的事就成了。" 过了五天,阿惜果然背着两个皮袋回来,进房笑道:"幸不辱 命,罪人都抓到了。" 打开一个皮袋,是吴夫妇的头和丫鬟的头。 众人惊问经过,阿惜说:" 我换了男 装,夜里出发,去跟强盗混在一起,摸清了底细。他们都是乡里的无 赖,和你有仇。那吴夫妇以抢 劫闻名,非常凶暴。近来因官 府严 查才逃到这里,那群无赖依附他们,就谋划着让你遭了殃。” “我弄清楚后,托他们引荐,他们带我去一处坟庄,见吴、马二人正在欢饮,我上去就刺了他们。" 大家听后,都心服口服。 阿惜又打开另一个皮袋,里面装满珠玉,不仅有家中原物,还有强盗的积蓄,众人更兴奋了。 两天后,有人报 官,说某村死了三个无名尸,官府以为是强 盗火 并,并未深究。 姜骥这才与阿惜成婚。 当时已是初秋,姜骥因考期临近,没去京城,只派人寻访顾母,却杳无踪迹。问阿惜,她也害羞不答。 几个月后,姜骥偶然路过邻县,遇到一个姓顾的,就问起阿惜的母亲,那人惊讶道:"阿惜是我堂妹。先叔父在山中打猎,遇到一个长睫毛的美妇人,喜欢上她,带回来成婚。一年后生下女儿,就是阿惜。后来因亲戚们议论,那妇人怒而变成野熊,背着阿惜离去。算起来阿惜现在该十七岁了,你遇到的莫非就是她?" 姜骥大喜,邀他回家,阿惜从此才认了父家,时常回去探望,两家成了亲戚。 姜骥自遭三次横 祸后,壮志消磨,不再管闲事。 人们也知他家有剑仙,不敢再放肆。 本篇故事源于《萤窗异草》,姜骥因少年多事,屡遭挫折,若不是遇到仙人,几乎就落得悲惨下场。 (字数受限,上篇链接发在评论区) 关注@子虚先生讲故事 ,每天来看新故事#民间故事# #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史迹追踪者

史迹追踪者

追踪史迹,还原历史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