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三国枭雄和名将中的神箭手,吕布、姜维、赵云能否排进前三名?

世伟说 2025-07-26 14:57:33

盛巽昌先生在其《三国演义补正》一书中提到:“传统京剧中常说三国有三支箭,它们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只有吕布的故事有历史记载,其他两支箭则是纯粹的虚构。” 吕布在辕门射戟的事迹,早在《后汉书·卷七十五》和《三国志·卷七》中都有详细记载,而《三国演义》更是对此做了丰富的描写,因此无需赘述。今天我们讨论的,便是那两支完全虚构的箭。

既然这两支箭是虚构的,那么庞德和太史慈射出的箭自然不算数,因为这些在《三国志》中并无确切记载,而《三国演义》则对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艺术加工。庞德那一箭射向关羽,其实是一种诈败的阴谋,且箭射偏了。小说中描写关羽躲避不及:“关公急睁眼看时,弓弦响处,箭早到来,躲闪不及,正中左臂。” 这使得关羽的形象不禁让人戏谑,甚至有笑谈称他为“三国第一箭垛”,连洛阳太守韩福射出的冷箭他都能躲不开。

而在《三国志》中,庞德的箭射向关羽的描述更加惊险,箭几乎射中了关羽的脑门,若再低两寸,便没有后来的“水淹七军”之事了——庞德的一箭几乎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如果关羽死于曹操之手,孙权拿下荆州,刘备自然也不会愤怒,刘备和孙权必定会联合曹操死磕。庞德的箭几乎是射中关羽的头盔,而太史慈的箭,则击中了敌将扶着城楼横木的一只手,虽然极具挑战性,但其影响力并不大。那个不知名的敌将,即便被箭射中咽喉,也没有太多人在乎。

京剧中并未广为传唱庞德和太史慈的神射之术,反倒是其他两支虚构的箭在舞台上经久流传。其中一箭便是姜维射杀郭淮。虽然姜维射杀郭淮的故事显然是小说和戏剧的虚构,但两人互射的过程却颇为有趣,可以用老话形容:“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 蜀汉大将军姜维,居然在与邓艾的儿子邓忠的对抗中屡屡失利,甚至被郭淮追得狼狈不堪,形同丢盔弃甲:

“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维手无器械,腰间止有一副弓箭,走得慌忙,箭皆落了,只有空壶。”

姜维的箭法并不精湛,有证据表明他曾在金城太守杨欣面前赢得单挑后,却因急追而接连射空三箭,最终气得将自己的弓撅坏。更为尴尬的是,他骑马失足,摔成了“滚地葫芦”(《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

三国英雄人物中,像吕布、关羽、张飞、许褚、典韦等名将相继陨落后,三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们那样的高手。若关羽的马童周仓能够活到三国末期,估计蜀汉的先锋大将也不会轮到廖化来担任。周仓的武艺在三国后期或许能排进前十,但在三国早期,赵云若是出手,周仓简直就像个玩偶,想扎哪就扎哪,想扎多深就多深——如果赵云想要取他性命,三五个回合就足以解决问题。

赵云的枪法堪称绝伦,箭术也非同凡响。盛巽昌先生提到的“三国三支箭”,其实有明确的排名:

“一是吕布的辕门射戟,二是姜维射郭淮,三是赵云射篷索。”

赵云射篷索吓退徐盛的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在我看来,这一箭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吕布的辕门射戟和姜维射郭淮。若是换作吕布和姜维来射,命中的概率几乎为零。姜维三箭空射的尴尬事先不提,单论吕布的射技,那也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打靶,与楚云飞打鬼子时事先标定射击参数一样,命中率极高。而赵云射篷索时,正值东南大风,普通人站在摇晃的船上,射箭追风中的篷索,不昏头转向才怪。

赵云或许是石家庄人,从他的表现来看,水战并非他的强项。记得他追赶孙夫人和阿斗时,他在大船上显得一筹莫展,这表明他尚未适应水战。然而,他能在火光摇曳中命中目标,这足以证明他的箭术已远超姜维,甚至可能不逊色于吕布。

实际上,三国中许多枭雄和名将都精通箭术,并非仅限于吕布、赵云、姜维、庞德和太史慈这几位。刘备在射箭方面的技巧也常被低估。记得在许田围猎时,刘协三箭射鹿未中,曹操一箭射中,但与刘备的箭射脱兔相比,仍有所不及。

在三国三巨头中,刘备的箭术无疑是最为高明的。他曾在战斗中用箭射中了黄巾军二号人物“地公将军”张宝的左臂。刘备一生多次被追击,却始终未曾落入敌手,这其中,或许不仅仅是运气,而是追赶他的人,很可能都被他的一箭射杀。

盛巽昌先生在补正《三国演义》时也指出:“古代将军能战者,皆精通箭术。根据《三国志》以及裴注的记载,箭术高明的将领包括太史慈、甘宁、庞德、成公英等。” 其中提到的成公英,或许许多人并不熟悉。成公英曾是韩遂的心腹,后来投降曹操,受封为军师和列侯,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一次狩猎中三箭射杀三头鹿。成公英的射鹿事迹并未见于《三国志》,而是记载于《魏略》。值得一提的是,成公英在曹魏时被封为西乡侯,这与张飞的封地相重,令人不禁好奇,西乡究竟属于谁。

0 阅读:6
世伟说

世伟说

每天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