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臣因谏言被下大牢,临刑时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反而被释放

爱情不停站 2025-07-26 14:55:32

俗话有云:“天威不可测,伴君如伴虎。”历朝历代,那些在皇帝身边办事的大臣们,往往日夜忧心忡忡,处处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皇帝的怒火,结果往往是不可收拾的,甚至可能危及性命。历史上因触怒皇帝而遭受厄运的事例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捧腹的趣事。今天,我便要为大家讲述一则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奇闻轶事——一位年逾古稀的清朝老臣因被判“古稀罪”而面临处刑,最终却因临刑时喝酒吃肉而意外获释的故事。

1. 书香门第,名门之后

在乾隆年间,清朝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臣,名叫尹嘉铨,来自直隶博野。他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尹会一曾是清朝的名臣,先后担任过河南巡抚、江苏学政等重要职务。在尹会一的领导下,工作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视为清廉的好官。尹嘉铨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家风,聪明勤奋,早年便考取了功名,成为一名儒生,并很快步入仕途。凭借着他优秀的才华和家世背景,尹嘉铨很快成为了当时的朝廷重臣。

2. 不慎惹怒天威

尹嘉铨不仅仅是才子,他还在职务上一路高升,先后担任了刑部主事、大理寺正卿等职务,并且编纂了著名的《小学大全》。可以说,尹嘉铨身兼权力与才华,在当时的朝廷中无疑是位高权重的官员。然而,正是由于他过于自信,未能细心揣摩皇帝的心意,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一场灾难。

有一天,乾隆皇帝心情愉悦,决定亲自巡视尹嘉铨所在的地方,顺便慰问当地的官员。尹嘉铨听闻后非常高兴,心里自信满满,认为作为朝廷的肱骨之臣,自己肯定会被皇帝首度召见。然而,事情的真相却出乎他的意料,乾隆皇帝到达后竟没有第一时间召见尹嘉铨。这让尹嘉铨的脸上挂不住,深感丢面子。他觉得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扭转乾隆的印象,于是决定主动出击。

尹嘉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他决定以为已故父亲申请“从祀文庙”的待遇为由,向乾隆皇帝递交两份奏折。内容很简单,一是希望为已故的父亲争取一个谥号,二是请求能为父亲办理从祀文庙的相关事宜。尹嘉铨心情愉快,期待着皇帝的回复,心想着自己毕竟是孝子,皇帝一定会给个嘉奖,甚至可以在自己即将告老还乡时,仍然能得到一点荣耀。然而,尹嘉铨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极大。虽然他得到了皇帝的回音,但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他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反而收到了一个满门抄斩的圣旨。

3. 惹祸上身,意外获释

尹嘉铨百思不得其解,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原来,皇帝之所以生气,完全是因为他在奏折中自称“古稀老人”。对于已经年过七十的尹嘉铨来说,称自己为“古稀老人”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在七十寿宴之际曾大肆宣扬自己是“古稀老人”,并专门刻下“古稀老人”的印章。自那时起,乾隆皇帝成为了“古稀老人”的代名词,任何其他老人都不敢在他面前自称“古稀”,以免与皇帝的尊号产生冲突。然而,尹嘉铨的自称直接触动了乾隆皇帝的敏感神经,这才招致了滔天大祸。

然而,尹嘉铨并没有遭遇预期的绞刑。临刑当天,当太监来到监牢向尹嘉铨传旨时,尹嘉铨并未显得焦急或恐慌,反而很淡定地吃下了两片肉和三杯酒。此举令太监感到惊讶,回到乾隆皇帝面前时,禀告了尹嘉铨临终前的镇定举动。乾隆皇帝听后,微微一笑,称赞尹嘉铨的从容不迫和不畏死亡的气魄。于是,乾隆决定赦免尹嘉铨的死罪,并将其贬为庶民,命其返回家乡安享晚年。

这个故事的结局,既有些出乎意料,又令人感到深思。在权力的博弈中,尹嘉铨的聪明才智和忠诚精神未能为他带来应有的庇护,反而由于一时的疏忽导致了横祸。然而,正是他临刑时的冷静与勇气,最终为他赢得了意外的宽恕。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刻保持谨慎与冷静至关重要。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爱情不停站

爱情不停站

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