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名服刑了40年的犯人刚出狱,便立刻写信给国家副主席,信中只有一句话:“你还记得那曾经的一千担救命粮吗”? 故事要从1945年的冬天说起,抗战的硝烟刚散,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撕毁了停战协定,内战的枪声再次响起,王震担任副司令的359旅,很快就被国民党军死死咬住,围困在洛阳店一带。 当时的情景一个字就能概括“惨”,国民党军装备精良,粮草充足,而359旅的战士们,在天寒地冻里,身上的棉衣早已破烂不堪,棉絮都露在外面。 并且吃饭更是大问题,一天下来,往往只有半碗饭,战士们不敢大口吃,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抿,因为碗里的饭很快就会结上一层冰霜,国民党军也料定,大雪封山,饥寒交迫,359旅插翅难飞,于是摆开架势,准备把这支部队活活困死。 面对绝境,359旅的两位首长找到了当地专员李实,李实看到战士们的惨状心如刀割,当场立誓:就是豁出命去,也要给部队弄来粮食,敌人封锁严密,从哪里弄粮食?思来想去,李实把目光投向了当地一个有名的大家族——廖家。 这个廖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户,他们家底雄厚,但为人处世却有口皆碑,从不欺压乡里,对于国共两党,也一直保持着距离,态度中立,但谁有难处,只要合乎道义,他们也愿意伸手帮一把。 李实秘密上门时,很不巧家里能主事的人都不在,只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坐镇,看着眼前这位头发花白、似乎有些耳背的老人,李实心里直打鼓:这么大的事,她能做主吗? 可时间不等人,他只能硬着头皮说明来意:“廖老太太,359旅的战士们有困难,您看能不能借些粮食”? 谁知老太太听完,不但不含糊,反而拍着胸脯,语气格外坚定:“国民党里头坏人多,共产党才是真心给老百姓办事的,现在战士们有难,我廖家哪有不帮的道理”! 于是她扶着拐杖,眯着眼,但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果决:“开仓放粮,缺多少就拿多少,千万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 李专员感动得当场鞠躬,坚持要写一张欠条,承诺胜利后一定加倍奉还,可廖老太太却把欠条当面撕了,说得坦荡:“我信的是共产党,不是这张纸,你们是为国为民的英雄,我一个中国人出点力,天经地义”。 就这样,廖家不仅拿出了1000担大米,还送去了大量的猪羊和蔬菜,当这批物资悄悄运到营地时,那些在战场上流血都不掉泪的硬汉,都忍不住偷偷抹起了眼泪,靠着这批雪中送炭的救命粮,359旅挺过了最艰难的关头,最终突出重围。 廖家的义举,深深地刻在了子孙后代心里,老太太临终前,还一再嘱咐家人,以后一定要无条件地帮助共产党,她的孙子廖复初,就把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廖复初曾是国民党时期膏盐矿自卫队的队长,但在祖母的影响下,他冒着生命危险,打通国民党内部关节,成功救出了三名被捕的我党人员。 可讽刺的是,也正是因为这段复杂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廖复初被当作“历史反革命”给抓了,为此他百口莫辩,这一关直接就是四十年,等他1991年走出监狱时,户口没了,家也没了,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 走投无路之下,他开始为自己申诉,可当地法院一句“审判无误”,就把他打发了,四处碰壁之际,有人提起了当年廖家支援359旅的往事,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光亮。 他费尽周折,找到了一篇当年李实专员口述、记录此事的文章,虽然李实已经去世,但通过这篇文章,廖复初幸运地找到了当年为李实代笔的老先生,老先生听闻他的遭遇,当即拍案而起,帮他写了一封信,而收信人,正是当年的359旅副司令,如今的国家副主席王震。 这封信字数不多,分量却重如泰山,王震读完信后久久不语,45年前那个天气严寒的冬天,那1000担滚烫的救命粮,一幕幕涌上心头,他当即做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立刻重新核查此案。 很快真相很快水落石出,王震的指示雷厉风行:“撤销原判,廖复初无罪,政府予以赔偿”! 当这道命令传到廖家时,一家人抱头痛哭,廖复初更是嚎啕出声,仿佛要把四十年的委屈与辛酸一次性哭尽,他的户口恢复了,也拿到了一笔国家补偿金,钱虽不多,只有二百块,他起初执意不收,但最终还是收下了。 他明白这二百块钱,不是金钱,而是国家对他和廖家迟到的肯定,更是当年359旅老战士们一份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承诺与情义。 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家庭的沉浮,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担当,这不仅仅是一场迟到了四十年的正义,更是对历史恩情的一份庄重回答,这也恰恰说明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绝对不会缺席,虽然廖家蒙冤数年,但是廖家的义举始终是359旅永远也忘却不了的,它将永远“绽放”在那段战争的光辉岁月中,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辈。 信息来源:文史春秋2003-05-10——《老兵找王震——《中原突围》中为王震送粮的原型及其幕后故事》
1991年,一名服刑了40年的犯人刚出狱,便立刻写信给国家副主席,信中只有一句话
寰宇烽火
2025-07-26 10:57: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