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深秋,皖南山区的雨裹着寒气,胡家老屋的木门被敲得咚咚响。开门的是胡兴龙

历史拾荒人 2025-07-26 10:34:09

1984年深秋,皖南山区的雨裹着寒气,胡家老屋的木门被敲得咚咚响。开门的是胡兴龙的爹,看清门外人时,手里的旱烟杆“当啷”掉在地上——那是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的年轻人,左胳膊还缠着绷带,正是儿子常念叨的战友方海鹰。 这时候离胡兴龙牺牲刚过四十天。 二十一岁的胡兴龙,牺牲那天还揣着封没寄完的信,信里说“等任务结束带方海鹰回家吃娘做的腊肉”。他是家里独苗,打小就犟,十八岁瞒着爹娘去当兵,临走时跟方海鹰勾着手指头说:“咱哥俩,谁要是走在前面,活着的那个得替对方给爹妈养老送终。” 谁能想到,这句玩笑似的约定,真成了要兑现的承诺。 方海鹰是抬着胡兴龙的遗体回来的。清理遗物时,他在战友口袋里摸出半块硬糖,是出发前胡兴龙塞给他的,说“等咱胜利了,分你一半”。那天晚上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他摸着那张保送军校的通知书,眼泪把纸都泡皱了——那是部队给的奖励,多少人挤破头想争的机会。 可第二天一早,他把通知书折成小方块塞进背包,揣着全部复员费,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转汽车,摸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子。 进了胡家屋,他把背包往桌上一倒,哗啦滚出一堆东西:胡兴龙的搪瓷缸子(边上磕了个豁口)、记着口令的小本子、还有那半块没送出去的硬糖。然后“咚”地跪下,对着胡家二老磕了三个响头,额头上瞬间红了一片:“叔,婶,兴龙不在了,我来给你们当儿子。” 胡婶当时就哭晕过去。醒来后拉着他的手直摆手:“孩子,你前程大,别耽误在这穷山沟里……”方海鹰没说话,从兜里掏出那张军校通知书,当着老人的面撕了。“我跟兴龙说过,咱当兵的,吐出去的唾沫就是钉。” 后来村里人都说这娃傻。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留在山里种茶、挑水、伺候老人。胡兴龙的爹有次中风,是他背着往镇卫生院跑,三十多里山路走得鞋都磨穿了底;胡婶眼睛花,他就把药盒上的字抄成大字报,贴在墙上按顿提醒。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总指着墙上胡兴龙的照片笑:“你看他那眼神,我要是反悔,他不得半夜来找我?” 现在胡家老屋翻新了,门口挂着块“光荣之家”的牌子,方海鹰的儿子也穿上了军装,去年寄回的照片里,小伙子站得笔直,跟当年的胡兴龙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0 阅读:3
历史拾荒人

历史拾荒人

重拼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