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两个马家军骑兵拦住了一名失散的西路军战士,搜身后要拖他去活埋。一地主瞟了他俩一眼:“你们知道我是谁吧?干嘛跟逃难人过不去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的冬天,青海的寒风格外刺骨,荒原上,两名马家军骑兵正拖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往土坑走去。 那人满脸胡茬,手里紧紧攥着半块干粮,裤腿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远处的地平线上,李芳洲正骑着马慢悠悠地晃过来,羊皮袄在风里翻飞。 马家军士兵的刀鞘磕在冻土上哐当作响,他们刚把那人推倒在坑边,就听见马蹄声由远及近。 李芳洲眯着眼打量这个场景,忽然扯着嗓子喊:"马家军的兄弟,大冷天的在这儿挖坑玩儿呢?" 他故意把"挖坑"两个字咬得特别重,两个士兵闻言转过头,认出了这个在青海颇有势力的地主。 其中个子高的士兵用枪托杵了杵地上的人:"李老爷少管闲事,我们在抓西路军逃兵。" 地上那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李芳洲翻身下马,靴子踩在冻土上咯吱作响。 他凑近看了看那个所谓的"逃兵",突然笑出声:"就这?你们看看他这身板,像拿得动枪的样子吗?"说着用脚尖挑起那人下巴,露出一张瘦得脱相的脸。 矮个士兵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画像比对,画像上的人方脸浓眉,和眼前这个病恹恹的汉子确实对不上号。 高个士兵还在犹豫,李芳洲已经掏出两块银元塞过去:"两位军爷辛苦,这点茶钱拿着暖暖身子。这人我带走,省得脏了你们的手。" 银元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矮个士兵一把抓过来咬了一口。 远处传来集合的号角声,两个士兵对视一眼,高个的突然踹了地上那人一脚:"算你命大,跟着李老爷好好当长工吧!" 他们翻身上马时,李芳洲突然喊住他们:"等等!"他从马鞍上解下个酒囊扔过去,"天寒地冻的,喝口酒驱驱寒。"两个士兵接过酒囊,脸上的凶相顿时消了大半。 等马家军走远,李芳洲蹲下身查看那人的伤势,那人突然睁开眼,眼神锐利得不像个垂死之人。 他压低声音说:"多谢先生相救,我是红九军参谋..."李芳洲一把捂住他的嘴,警惕地环顾四周,远处牧民的炊烟正在升起,几只秃鹫在天空盘旋。 李芳洲把他扶上马背,装作训斥长工的样子大声嚷嚷:"让你偷懒!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 马儿驮着两人慢慢走向庄子,背后的土坑里,半截麻绳在风里轻轻摇晃,庄口的老杨树底下,几个佃户正在磨镰刀,见老爷带回个生人,都识趣地低下头继续干活。 当晚,李家的油灯亮到三更,李芳洲让管家取来珍藏的云南白药,亲自给那人清洗伤口。 那人从贴身的衣缝里取出一枚磨损严重的铜纽扣,说这是组织上的信物。 李芳洲盯着纽扣看了半晌,突然说:"我有个表弟也在陕北..."话没说完,庄外突然传来狗吠声。 三天后的清晨,庄子里多了个叫"老王"的哑巴长工,他总戴着破毡帽,弓着腰在羊圈里忙活。偶尔有马家军来庄子征粮,他就躲进地窖。 直到第二年开春,一队商旅经过庄子,那个"哑巴"突然不见了,有人说看见他跟着商队往北去了,也有人说他早就死在了冬天的雪地里。 二十年后,兰州军区有位首长来青海视察,特意绕路到已经破败的李家庄园。 白发苍苍的老管家颤巍巍地捧出个木匣子,里面是半块发霉的干粮和一枚生锈的铜纽扣,首长捧着匣子站了很久,最后对着空荡荡的庄院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故事在青海民间流传甚广,但具体细节众说纷纭,有历史学者考证,李芳洲确实在抗战期间掩护过多名抗日志士。 那些被他救下的人,有的后来成了将军,有的默默无闻终老山林。 但无论结局如何,在那个血色黄昏里,一个地主和一名红军战士的命运轨迹,确实因为人性的微光而发生了奇妙的交汇。 【官方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西路军精神永放光芒》 青海日报《青海民间记忆中的西路军》 央视新闻《西路军历史研究新发现》
1937年,两个马家军骑兵拦住了一名失散的西路军战士,搜身后要拖他去活埋。一地主
猫猫背茹茹
2025-07-26 10:06:32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