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访华结束,离开北京。在这趟短短1天的行程里,她见了中方几乎所有重要高层,中方也以高规格接待回应——会谈氛围轻松,合影时三人挽手而笑,与去年会晤时的严肃僵硬形成鲜明对比。
有趣的是,在从中国离开前,冯德莱恩明确表态“欧盟要自主,不盲从美国”。这句话放在当下的国际语境里,相当于给欧盟的外交政策定了个调:不能再被美国的“价值观外交”牵着走。
前两年欧盟跟着美国对中国搞芯片出口限制、加征关税,结果自家企业先扛不住了——德国汽车巨头在华销量下滑,法国光伏企业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被竞争对手抢占。
现实狠狠教训了欧盟:跟着美国“选边站”,看似有靠山,实则是把自己的发展机遇拱手让人。
欧盟此时调整姿态,也是被现实倒逼。美国一边喊着“盟友优先”,一边在贸易上对欧盟毫不手软,钢铝关税说加就加,还逼着欧盟疏远中国市场。
而欧盟自身正面临经济复苏乏力、能源转型压力大等难题,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势,恰恰是欧盟急需的合作资源。
之前会晤时的针锋相对,到如今的坦诚沟通,本质上是欧盟终于看清: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合作才能破解困局。
当然,中欧之间的分歧客观存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问题仍需磨合。但关键在于处理分歧的方式:是像过去那样互相指责,还是坐下来逐项协商?
此次冯德莱恩能与中方高层全面沟通,既体现了中方的合作诚意,也说明欧盟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态度。这种务实的沟通姿态,远比空洞的“价值观对话”更有意义。
从战略层面看,欧盟正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这种选择本身无可厚非,但需避免摇摆不定——若被美国几句“同盟承诺”打动就回头对中国设限,那此次访华的成果恐怕难以为继。
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欧盟既想保住本土市场,又不愿错失中国产业链的优势,这种矛盾唯有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非跟着美国搞“保护主义”。
中方的高规格接待,已释放出清晰信号:愿意与欧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合作的机会就在眼前,能否抓住,取决于欧盟是否真能做到“不盲从”。
若继续务实前行,中欧关系有望打开新局面;若再度摇摆,恐怕只会错失发展红利。